当前位置: 首页 > 深度> 文章详情
托举“神十九”的科技新力量
来源:青少年创新科技网 时间:2024-11-05

6a589b1ce66c044d08bf01b73fa64b4.jpg

  10月30日4时27分,搭载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九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飞船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星空浩渺,探索不止。科技的创新突破一次又一次托举中国人奔赴太空,探寻宇宙奥秘。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背后,是什么在为航天员保驾护航?有哪些值得挖掘的科技亮点?一起解码此次发射中的科技新力量。

  装载货物数量最多、重量最大

  从1999年11月神舟一号试验飞船成功发射并返回,到2003年10月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实施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再到2022年11月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与中国空间站三舱组合体交会对接,拉开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序幕……25年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连战连捷、发发圆满。

  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以来的第4艘载人飞船,也是以往型号中装载货物数量最多、重量最大的一次。

  作为航天员实现天地往返的“生命之舟”,神舟飞船采取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构成三舱结构布局,共有14个分系统,是我国可靠性、安全性要求最严格的航天器。

  “神舟飞船就像一艘保证航天员生命安全的运输飞船。同时我们也在追求提升它的运输载荷能力,力争装载更多物资和产品。”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陈同祥介绍,研制人员通过对系统进行优化、为设备减重、重新整理空间布局等措施,使飞船的重量不变,但增加了装载能力。陈同祥说,相比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神舟十九号在外形上别无二致,但是装载体积增加了20%,装载重量增加了30%多,为携带更多有时效性要求和临时需求物资提供了条件。

  此举不仅有助于推动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以及后续新批次飞船的持续改进,逐步提升飞船的上下行载荷运输能力,也将为中国空间站长期运营提供更加高效、稳定的在轨支持。

  锂电“上岗”,满格护航太空征程

  从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开始,神舟飞船的主电源储能电池将镉镍蓄电池升级为锂离子蓄电池,单组电池扩容30%以上,同时新增了更为精准的充电分流控制模式,安全控制策略自适应能力进一步提升。

  锂电“上岗”这半年表现如何?相比其他航天器,神舟飞船的电源工作环境比较复杂。有单船飞行时的大负载自主供电,有遮挡严重和光照条件较差时接受空间站的并网供电,还有返回途中的安全供电、故障时的应急供电等。神舟十八号停靠在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更是覆盖了所有在轨恶劣工况,因而经历了更多的能源供给难题。

  “锂电能量更高、循环寿命更长、无记忆效应。其在应对复杂工况时,无须开展特殊的在轨维护工作。另外,相比镉镍蓄电池,锂电能量保持能力更强,能使太阳帆板基本处于停转状态,间接减少机械结构的损耗。”神舟飞船电源分系统研制人员表示。

  在太空“上岗”至今,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锂离子蓄电池的性能与入轨初期相比几乎没有改变。神舟十九号作为神舟十八号的应急救援待命船,其锂离子蓄电池已在地面“待机”半年之久。研制人员重点比对了锂离子蓄电池在出厂、进场及发射三个阶段的数据,电池状态与刚出厂时基本没有差异,目前仍处在巅峰状态。

  “神箭”技术革新精益求精

  作为目前我国航天员唯一的“专列”,素有“神箭”美誉的长征二号F是目前我国系统最复杂的运载火箭。自执行神舟十二号飞船发射任务起,该型火箭开始采取“发射1发、备份1发”以及“滚动备份”的发射模式,为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加上“双保险”。

  面对常态化快节奏发射,型号队伍在采取了多种措施来提高可靠性。例如,对火箭元器件、部件进行严格筛选和测试;对关键部件采取备份措施,控制器的CPU及电路采用三冗余配置;还嵌入了故障诊断系统,可以在点火前30分钟开始工作,自行判断火箭的工作状态;火箭整体测试与试验更加严格,能在地面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问题或隐患。采取上述措施后,“长征二号F”火箭的可靠性从其前身“长征二号E”火箭的0.91提高到0.97,成为中国可靠性指标最高的运载火箭。并且不断优化发射场流程,将长征二号F火箭“发一备一”发射场流程,从空间站建造初期的49天逐步压缩到37天。经过一次次任务的不断积累,本次发射首次采用“待命箭不测试”的全新测发模式,将发射场流程进一步压缩至30天。

  此外,本次任务还试用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研制的“天际”“天元”等自主可控软件平台,提升任务的自动化、规范化水平。

  相比普通运载火箭,载人火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在火箭顶部增加了逃逸系统,其也被称为“逃逸塔”,是为确保飞船发射阶段航天员生命安全而设计的“生命之塔”。在火箭发射升空阶段,一旦出现危及航天员生命安全的重大故障,逃逸系统就将按指令点火工作,在2秒左右时间内,将载有航天员的飞船舱体带到2千米至3千米以外。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魏威介绍,本次任务中,研制团队继续对逃逸系统进行了技术改进,让长征二号F火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始终保持在国际前列水平。

  “长征二号F”载人运载火箭还特别注重解决航天员的乘坐舒适性问题。对于人体而言,一般运载火箭飞行所带来的高强度振动、冲击、过载、噪音环境,可能造成极度的不舒适。尤其是纵向耦合振动,可能会使航天员感觉十分痛苦。为此,“长征二号F”载人运载火箭设计了包括蓄压器在内的一整套解决方案,将纵向耦合振动的量级控制到了极低水平,满足了载人航天的要求。

  新一轮“太空出差”亮点

  神舟十九号任务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第4次载人飞行任务,也是载人航天工程第33次飞行任务。其主要目的是:与神舟十八号乘组完成在轨轮换,在空间站驻留约6个月,开展空间科学与应用实验,实施航天员出舱活动及货物进出舱,进行空间站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安装、舱外载荷和舱外设备安装与回收等,开展科普教育和公益活动,以及空间搭载试验,进一步提升空间站运行效率,持续发挥综合应用效益。

  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入轨后,采用了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对接,形成三船三舱组合体。随着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70后”“80后”“90后”航天员齐聚“天宫”,完成中国航天史上第5次“太空会师”。

  在轨驻留期间,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还将迎来天舟八号货运飞船和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的来访,计划于明年4月下旬或5月上旬返回东风着陆场。

  神舟十九号乘组飞行期间,将重点围绕近期发布的《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中的“太空格物”主题,开展微重力条件下生长蛋白晶体的结构解析、软物质非平衡动力学等86项空间科学研究与技术试验,覆盖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材料科学、航天医学、航天新技术等领域,预计在基础理论前沿研究、新材料制备、空间辐射与失重生理效应机制、亚磁生物效应及分子机制等方面取得一批科学成果。

  空间站助推空间科学的发展

  本次神舟十九号任务,恰逢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作为我国开展空间科学研究国家级太空实验室,天宫空间站将重点聚焦于“太空格物”主题。这一主题不仅关乎人类对宇宙的基本理解,更是推动科技进步、实现太空梦想的重要基石。

  空间生命科学是研究在太空环境中生命体的生长、发育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在太空环境中,由于重力、辐射等环境因素的变化,生命体的生理和遗传特性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通过空间生命科学的研究,可以了解生命体在太空环境中的适应机制和生存策略,有助于揭示生命的本质规律,推动生物医学等领域的进步,为未来的载人航天和太空移民提供科学依据。

  (朱丽 付毅飞 于远航)


6a589b1ce66c044d08bf01b73fa64b4.jpg

  10月30日4时27分,搭载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九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飞船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星空浩渺,探索不止。科技的创新突破一次又一次托举中国人奔赴太空,探寻宇宙奥秘。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背后,是什么在为航天员保驾护航?有哪些值得挖掘的科技亮点?一起解码此次发射中的科技新力量。

  装载货物数量最多、重量最大

  从1999年11月神舟一号试验飞船成功发射并返回,到2003年10月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实施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再到2022年11月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与中国空间站三舱组合体交会对接,拉开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序幕……25年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连战连捷、发发圆满。

  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以来的第4艘载人飞船,也是以往型号中装载货物数量最多、重量最大的一次。

  作为航天员实现天地往返的“生命之舟”,神舟飞船采取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构成三舱结构布局,共有14个分系统,是我国可靠性、安全性要求最严格的航天器。

  “神舟飞船就像一艘保证航天员生命安全的运输飞船。同时我们也在追求提升它的运输载荷能力,力争装载更多物资和产品。”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陈同祥介绍,研制人员通过对系统进行优化、为设备减重、重新整理空间布局等措施,使飞船的重量不变,但增加了装载能力。陈同祥说,相比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神舟十九号在外形上别无二致,但是装载体积增加了20%,装载重量增加了30%多,为携带更多有时效性要求和临时需求物资提供了条件。

  此举不仅有助于推动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以及后续新批次飞船的持续改进,逐步提升飞船的上下行载荷运输能力,也将为中国空间站长期运营提供更加高效、稳定的在轨支持。

  锂电“上岗”,满格护航太空征程

  从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开始,神舟飞船的主电源储能电池将镉镍蓄电池升级为锂离子蓄电池,单组电池扩容30%以上,同时新增了更为精准的充电分流控制模式,安全控制策略自适应能力进一步提升。

  锂电“上岗”这半年表现如何?相比其他航天器,神舟飞船的电源工作环境比较复杂。有单船飞行时的大负载自主供电,有遮挡严重和光照条件较差时接受空间站的并网供电,还有返回途中的安全供电、故障时的应急供电等。神舟十八号停靠在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更是覆盖了所有在轨恶劣工况,因而经历了更多的能源供给难题。

  “锂电能量更高、循环寿命更长、无记忆效应。其在应对复杂工况时,无须开展特殊的在轨维护工作。另外,相比镉镍蓄电池,锂电能量保持能力更强,能使太阳帆板基本处于停转状态,间接减少机械结构的损耗。”神舟飞船电源分系统研制人员表示。

  在太空“上岗”至今,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锂离子蓄电池的性能与入轨初期相比几乎没有改变。神舟十九号作为神舟十八号的应急救援待命船,其锂离子蓄电池已在地面“待机”半年之久。研制人员重点比对了锂离子蓄电池在出厂、进场及发射三个阶段的数据,电池状态与刚出厂时基本没有差异,目前仍处在巅峰状态。

  “神箭”技术革新精益求精

  作为目前我国航天员唯一的“专列”,素有“神箭”美誉的长征二号F是目前我国系统最复杂的运载火箭。自执行神舟十二号飞船发射任务起,该型火箭开始采取“发射1发、备份1发”以及“滚动备份”的发射模式,为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加上“双保险”。

  面对常态化快节奏发射,型号队伍在采取了多种措施来提高可靠性。例如,对火箭元器件、部件进行严格筛选和测试;对关键部件采取备份措施,控制器的CPU及电路采用三冗余配置;还嵌入了故障诊断系统,可以在点火前30分钟开始工作,自行判断火箭的工作状态;火箭整体测试与试验更加严格,能在地面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问题或隐患。采取上述措施后,“长征二号F”火箭的可靠性从其前身“长征二号E”火箭的0.91提高到0.97,成为中国可靠性指标最高的运载火箭。并且不断优化发射场流程,将长征二号F火箭“发一备一”发射场流程,从空间站建造初期的49天逐步压缩到37天。经过一次次任务的不断积累,本次发射首次采用“待命箭不测试”的全新测发模式,将发射场流程进一步压缩至30天。

  此外,本次任务还试用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研制的“天际”“天元”等自主可控软件平台,提升任务的自动化、规范化水平。

  相比普通运载火箭,载人火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在火箭顶部增加了逃逸系统,其也被称为“逃逸塔”,是为确保飞船发射阶段航天员生命安全而设计的“生命之塔”。在火箭发射升空阶段,一旦出现危及航天员生命安全的重大故障,逃逸系统就将按指令点火工作,在2秒左右时间内,将载有航天员的飞船舱体带到2千米至3千米以外。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魏威介绍,本次任务中,研制团队继续对逃逸系统进行了技术改进,让长征二号F火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始终保持在国际前列水平。

  “长征二号F”载人运载火箭还特别注重解决航天员的乘坐舒适性问题。对于人体而言,一般运载火箭飞行所带来的高强度振动、冲击、过载、噪音环境,可能造成极度的不舒适。尤其是纵向耦合振动,可能会使航天员感觉十分痛苦。为此,“长征二号F”载人运载火箭设计了包括蓄压器在内的一整套解决方案,将纵向耦合振动的量级控制到了极低水平,满足了载人航天的要求。

  新一轮“太空出差”亮点

  神舟十九号任务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第4次载人飞行任务,也是载人航天工程第33次飞行任务。其主要目的是:与神舟十八号乘组完成在轨轮换,在空间站驻留约6个月,开展空间科学与应用实验,实施航天员出舱活动及货物进出舱,进行空间站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安装、舱外载荷和舱外设备安装与回收等,开展科普教育和公益活动,以及空间搭载试验,进一步提升空间站运行效率,持续发挥综合应用效益。

  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入轨后,采用了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对接,形成三船三舱组合体。随着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70后”“80后”“90后”航天员齐聚“天宫”,完成中国航天史上第5次“太空会师”。

  在轨驻留期间,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还将迎来天舟八号货运飞船和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的来访,计划于明年4月下旬或5月上旬返回东风着陆场。

  神舟十九号乘组飞行期间,将重点围绕近期发布的《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中的“太空格物”主题,开展微重力条件下生长蛋白晶体的结构解析、软物质非平衡动力学等86项空间科学研究与技术试验,覆盖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材料科学、航天医学、航天新技术等领域,预计在基础理论前沿研究、新材料制备、空间辐射与失重生理效应机制、亚磁生物效应及分子机制等方面取得一批科学成果。

  空间站助推空间科学的发展

  本次神舟十九号任务,恰逢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作为我国开展空间科学研究国家级太空实验室,天宫空间站将重点聚焦于“太空格物”主题。这一主题不仅关乎人类对宇宙的基本理解,更是推动科技进步、实现太空梦想的重要基石。

  空间生命科学是研究在太空环境中生命体的生长、发育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在太空环境中,由于重力、辐射等环境因素的变化,生命体的生理和遗传特性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通过空间生命科学的研究,可以了解生命体在太空环境中的适应机制和生存策略,有助于揭示生命的本质规律,推动生物医学等领域的进步,为未来的载人航天和太空移民提供科学依据。

  (朱丽 付毅飞 于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