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深度> 文章详情
学术论文使用AI工具边界在哪?
来源:青少年创新科技网 时间:2025-01-14

  前不久,复旦大学教务处发布《复旦大学关于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AI工具的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文件提出“六个禁止”,很快在网上引发关注,并被网友称为“全球最严AI新规”。

  2024年年初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王思遥和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黄亚婷对国内大学师生使用AI工具的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对象包括13所高校的3000多名全日制本科生。调研结果显示,本科生使用生成式AI辅助学习的频率较高,其中“有时使用”“经常使用”和“总是使用”的占比分别为32.92%、40.49%和12.29%;有三到四成的本科生表示自己会直接复制AI生成的内容。

  既要AI赋能教育,又要避免AI影响大学生的创造力,高校应该如何引导学生?

  高校科研院所对AI的使用边界在不断更新中

  根据王思遥和黄亚婷的调研,本科生使用AI工具的形式很丰富,包括查资料、查文献、日常对话、分析数据,也包括润色语言、翻译和撰写论文;本科生通常会在完成课程小组作业、课程论文时用到AI。

  2024年上半年,华北电力大学、湖北大学、福州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天津科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陆续发布通知,称将在本科毕业论文审核过程中,试行加入对文章使用生成式AI风险情况的检测。

  复旦大学前不久出台的《规定》更加细致,允许学生在文献检索、格式整理等非创新性方法的范围内使用AI,禁止在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原始数据收集、结果图片与重要插图创作等过程中使用AI。而《规定》中引发争论的内容,比较多地集中在“禁止使用AI工具进行语言润色和翻译”这一点。

  2024年9月,中国科学院科研道德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在科研活动中规范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诚信提醒》,要求院属各单位引导科技人员和学生透明、规范、负责任地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该文件提到,“在成果撰写时,可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整理已有的理论、材料与方法等,可进行语言润色、翻译、规范化检查”。

  关于语言润色和翻译的规则,究竟应该怎么制定?

  对此,上海一所985高校的一位青年文科教师的态度比较宽容。她认为,AI并不能凭空产生内容,学生即使用AI来写作业和论文,也需要给出关键词和自己的核心观点,“AI只是起到了将原始想法丰富成文的工具性作用,没有什么坏处”。

  有的教师则对写作能力十分看重。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教授龚金平认为,在文科教育和学术研究中,学生过度依赖没有个性、缺乏深度的AI工具,可能会损害珍贵的表达能力。但他同时认为,用AI翻译论文摘要部分是可以的:“如果AI比人翻译得好,为什么不用呢?或者我们可以在AI翻译之后自己再改一改。不允许使用AI翻译,这样的规定也很难落地。”

  AI翻译对语言类学生带来的冲击更大。上海外国语大学法语专业大四学生许婧怡说:“在完成作业和课程论文时,同学们通常不被允许使用AI翻译;况且考试是闭卷,如果平时依赖AI完成作业,就学不到东西,也通不过考试,得不偿失。”

  许婧怡曾在法国学习、生活一年多,当过巴黎奥运会的志愿者,这些经历让她感受到AI工具的有限性:“人与人的交流需要深度的语言能力,比如在演讲、辩论的时候,必须激发自身潜能,扛着压力去表达,这种语言能力是无法靠AI去训练、获得的。”

  对此,复旦大学教务处相关负责人解释,写作表达能力是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考察的重点内容之一,因此禁止使用AI工具进行文字润色、翻译是有必要的,否则就背离了考核学生的初衷,“我们希望学生将AI作为一种工具,助力、赋能而不是取代人,因此试图去明确边界。这个规定不可能一步到位,会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快速迭代”。

  如何让学生负责任地使用生成式AI工具

  在王思遥参与的调研中,就AI工具与创造力的话题,接受访谈的学生给出了正反两面的回答。王思遥分析,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大概可以归纳为两类,一是无意识的不当使用,二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主动抄袭。在第一种情况中,学生不知道怎样使用AI是恰当的,他们对于使用“度”的理解比较模糊,并不是故意抄袭。她认为,这类情况主要是当前缺乏统一、规范的生成式AI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性法规、政策文件所导致的。

  多名受访教师也都提到,由于技术的限制,目前还没有很好的检测AI使用工具,这给评价学生作业、论文带来挑战。因此,由高校、教师给出明确的态度和规则十分必要。

  2023年年初,香港大学发布通知,禁止学生使用ChatGPT等AI工具完成课程作业、评估等,学生如果在没有取得教师书面许可的情况下使用,会被当作抄袭个案处理。

  当年8月,香港大学又宣布,新学年会免费为师生提供多种生成式AI应用程序,学生每个月可向AI提出最多20个指令。对此,香港大学官网发布的新闻稿解释:生成式AI正在快速普及发展;学生具备有效掌握和应用生成式AI工具的能力很重要,这是除口语、写作、视频、数码4种重要的沟通传播能力以外,学生须具备的第五种重要能力。

  这篇新闻稿同时指出:在新政策下,教师要引导学生善用生成式AI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成果,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分析性思维、批判性研究能力;教师应制定公平有效的课程评价机制,在秉持最高标准的学术诚信原则下,确保学生负责任地使用生成式AI工具。

  复旦大学也有类似的要求。复旦大学的《规定》明确规定,禁止使用任何AI工具对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进行评审。同时,要求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中给出学术诚信方面的承诺,并对指导教师、答辩委员和评审专家提出了要求:教师要在和学生的交流过程中,确保学生完成论文(设计)的原创性、创新性和独立自主完成的情况。

  (魏其濛)


  前不久,复旦大学教务处发布《复旦大学关于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AI工具的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文件提出“六个禁止”,很快在网上引发关注,并被网友称为“全球最严AI新规”。

  2024年年初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王思遥和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黄亚婷对国内大学师生使用AI工具的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对象包括13所高校的3000多名全日制本科生。调研结果显示,本科生使用生成式AI辅助学习的频率较高,其中“有时使用”“经常使用”和“总是使用”的占比分别为32.92%、40.49%和12.29%;有三到四成的本科生表示自己会直接复制AI生成的内容。

  既要AI赋能教育,又要避免AI影响大学生的创造力,高校应该如何引导学生?

  高校科研院所对AI的使用边界在不断更新中

  根据王思遥和黄亚婷的调研,本科生使用AI工具的形式很丰富,包括查资料、查文献、日常对话、分析数据,也包括润色语言、翻译和撰写论文;本科生通常会在完成课程小组作业、课程论文时用到AI。

  2024年上半年,华北电力大学、湖北大学、福州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天津科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陆续发布通知,称将在本科毕业论文审核过程中,试行加入对文章使用生成式AI风险情况的检测。

  复旦大学前不久出台的《规定》更加细致,允许学生在文献检索、格式整理等非创新性方法的范围内使用AI,禁止在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原始数据收集、结果图片与重要插图创作等过程中使用AI。而《规定》中引发争论的内容,比较多地集中在“禁止使用AI工具进行语言润色和翻译”这一点。

  2024年9月,中国科学院科研道德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在科研活动中规范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诚信提醒》,要求院属各单位引导科技人员和学生透明、规范、负责任地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该文件提到,“在成果撰写时,可使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整理已有的理论、材料与方法等,可进行语言润色、翻译、规范化检查”。

  关于语言润色和翻译的规则,究竟应该怎么制定?

  对此,上海一所985高校的一位青年文科教师的态度比较宽容。她认为,AI并不能凭空产生内容,学生即使用AI来写作业和论文,也需要给出关键词和自己的核心观点,“AI只是起到了将原始想法丰富成文的工具性作用,没有什么坏处”。

  有的教师则对写作能力十分看重。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教授龚金平认为,在文科教育和学术研究中,学生过度依赖没有个性、缺乏深度的AI工具,可能会损害珍贵的表达能力。但他同时认为,用AI翻译论文摘要部分是可以的:“如果AI比人翻译得好,为什么不用呢?或者我们可以在AI翻译之后自己再改一改。不允许使用AI翻译,这样的规定也很难落地。”

  AI翻译对语言类学生带来的冲击更大。上海外国语大学法语专业大四学生许婧怡说:“在完成作业和课程论文时,同学们通常不被允许使用AI翻译;况且考试是闭卷,如果平时依赖AI完成作业,就学不到东西,也通不过考试,得不偿失。”

  许婧怡曾在法国学习、生活一年多,当过巴黎奥运会的志愿者,这些经历让她感受到AI工具的有限性:“人与人的交流需要深度的语言能力,比如在演讲、辩论的时候,必须激发自身潜能,扛着压力去表达,这种语言能力是无法靠AI去训练、获得的。”

  对此,复旦大学教务处相关负责人解释,写作表达能力是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考察的重点内容之一,因此禁止使用AI工具进行文字润色、翻译是有必要的,否则就背离了考核学生的初衷,“我们希望学生将AI作为一种工具,助力、赋能而不是取代人,因此试图去明确边界。这个规定不可能一步到位,会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快速迭代”。

  如何让学生负责任地使用生成式AI工具

  在王思遥参与的调研中,就AI工具与创造力的话题,接受访谈的学生给出了正反两面的回答。王思遥分析,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大概可以归纳为两类,一是无意识的不当使用,二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主动抄袭。在第一种情况中,学生不知道怎样使用AI是恰当的,他们对于使用“度”的理解比较模糊,并不是故意抄袭。她认为,这类情况主要是当前缺乏统一、规范的生成式AI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性法规、政策文件所导致的。

  多名受访教师也都提到,由于技术的限制,目前还没有很好的检测AI使用工具,这给评价学生作业、论文带来挑战。因此,由高校、教师给出明确的态度和规则十分必要。

  2023年年初,香港大学发布通知,禁止学生使用ChatGPT等AI工具完成课程作业、评估等,学生如果在没有取得教师书面许可的情况下使用,会被当作抄袭个案处理。

  当年8月,香港大学又宣布,新学年会免费为师生提供多种生成式AI应用程序,学生每个月可向AI提出最多20个指令。对此,香港大学官网发布的新闻稿解释:生成式AI正在快速普及发展;学生具备有效掌握和应用生成式AI工具的能力很重要,这是除口语、写作、视频、数码4种重要的沟通传播能力以外,学生须具备的第五种重要能力。

  这篇新闻稿同时指出:在新政策下,教师要引导学生善用生成式AI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成果,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分析性思维、批判性研究能力;教师应制定公平有效的课程评价机制,在秉持最高标准的学术诚信原则下,确保学生负责任地使用生成式AI工具。

  复旦大学也有类似的要求。复旦大学的《规定》明确规定,禁止使用任何AI工具对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进行评审。同时,要求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中给出学术诚信方面的承诺,并对指导教师、答辩委员和评审专家提出了要求:教师要在和学生的交流过程中,确保学生完成论文(设计)的原创性、创新性和独立自主完成的情况。

  (魏其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