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深度> 文章详情
太原市志达中学校:科技教育点燃学生创新梦
来源:青少年创新科技网 时间:2025-06-24

  作为太原市志达中学校(下称“志达中学”)的一名初一学生,最近,15岁的赵硕俣在学校的科技节上“火”了——由他亲手制作的手摇感应棒能显示出特定的字样。虽然在制作过程中,他遇到了焊接技术不熟练等难题,但通过多次练习,最终成功完成了电路板的焊接。而就在几个月前,赵硕俣还在为电路知识头疼。为了攻克焊接难关,他利用午休时间泡在实验室,跟着老师一点点打磨技术。当感应棒第一次成功亮起时,他激动得跳了起来。这次经历不仅让他掌握了实用技能,更点燃了他对科技的热情:“以后,我想往科技方向发展,多尝试不同领域!” 如今的他,可以在科技节上自信地向同学讲解展品,演讲能力同时突飞猛进。

  赵硕俣的经历,只是志达中学科技教育的一个缩影。  

“双向奔赴”的育人模式

  在志达中学,学习科技可不是坐在教室里啃书本。学校独创的 “双向奔赴” 模式,让学生既能 “走出去” 触摸前沿科技,也能 “引进来” 和科学家面对面。

  “我们要让科学教育‘活’起来!” 志达中学政教处主任冉苗壮介绍,志达中学与华东师范大学开展助推合作、跟岗学习、定制培训等教师培训活动,鼓励教师在外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进阶提升,老师们学成归来后,立刻把先进的教学方法带进课堂。同时,志达中学还与多家科研机构合作搭建并拓展科普平台,让学生在实验室、研究所里接受科学教育,推动学生的科学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提升,把实验室变成学生的第二课堂。

  在2025年寒假期间,志达中学的学生们深入太原赛因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焦耳热开放实验室,开启了一场神秘的“石墨烯科学之旅”。在这场科学探秘之旅中,实验室的教授们深入浅出地为学生们介绍石墨烯的前沿研究成果,带他们领略科学实验的严谨与乐趣;在山西高等研究院,学生们能跟着研究员做实验,丰富的实验内容不仅让同学们将书本知识与科学实践相融合,更纵横延伸了生物知识范围,有效提高了综合素质和科学精神;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学院),孩子们有机会与院士和医学专家交流,学习神经、内分泌和生殖系统等领域的知识。

  “上个月,我们请来了研究性别遗传的专家大师课,同学们听得眼睛都不眨!” 冉苗壮笑着说。每月一次的大师课,内容从低碳生活到人工智能,五花八门。

科普实验室里的成长课

  在太原赛因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焦耳热开放实验室里,志达中学174班的学生李梓赫戴着手套,神情专注地将石墨纸缓缓放入石英管内,并仔细地用胶带将石墨纸牢牢固定。不多时,一个合格的石墨烯石英管便制作完毕。“我们在学校测量质量都是用普通的天平,而在这里使用的电子天平,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这让我感受到了科学实验的精密性。我也深入地理解了石墨烯的制备原理、过程以及应用,真是收获满满!”李梓赫兴奋地介绍,以前,科学对他而言,更多是书本上的知识,抽象且遥远。通过走进这座实验室,他意识到,科学是触手可及、无处不在的,更加明确了他未来为推动科技进步努力的方向。

  “在这长达一天的实验中,高难度的知识,不断重复的繁琐实验步骤,着实让我头疼。但正是这些经历,让我领悟到了在做一件事情时,要保持耐心,集中注意力。因为在瞬息万变的过程中,每一点疏忽,都可能导致情况走向糟糕的一面。而面对高难度的知识时,要懂得钻研,一次理解不了就再思考或者请教老师,直到知识被理解吸收。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明白了这个道理,学习就高效多了。”初二学生李嘉鑫在一天的“春之约 赴科学”科普实践活动结束后这样说道。

  这样的科普实践,在志达中学并不鲜见。

  “我们与多家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友好关系,通过科技创新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途径,逐渐建立起志达科技创新文化体系。将科学家精神融入多样化的育人途径与实践中,鼓励学生深入科学研究一线,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志达中学生物备课组长姚艺君分享了学校在科技课程教学中的独特方法。

“科学火种”点亮未来之光

  在志达中学,科技课程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学生们的潜能之门,科技教育带来的改变肉眼可见。姚艺君提到,有些学生因兴趣爱好改变了学习态度。例如,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学院)的冬令营中,对医学和生物感兴趣的学生通过深入学习,坚定了自己的职业目标。这些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时更加专注,学科成绩也有了显著提升,展现出对知识的强烈渴望。

  如今的赵硕俣,不仅在科技节中获奖,数学和生物成绩也突飞猛进。“这些课程教会我用科学思维解决问题,现在连物理题都觉得简单了!” 他笑着说。

  像赵硕俣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有的学生通过参加机器人社团,从编程小白成长为竞赛能手;有的在天文观测活动中,立下了探索宇宙的志向……

  从一堂堂精彩的大师课,到一次次走进实验室的实践;从老师们的创新教学,到学生们的亮眼成果,志达中学用行动证明:科技教育不是遥不可及的 “高大上”,而是能点燃学生梦想的星星之火。在这里,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成为未来的创新人才,让科技报国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

  从理念到实践,从教师到学生,志达中学在科技教育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教育发展之路。通过构建完善的科技教育体系、创新多元的教学模式,学校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冉苗壮介绍,未来,志达中学将积极承担科学教育的重要使命,继续培养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并让科技报国的远大志向在学生心底深深扎根、茁壮成长。

  (白金鑫)


  作为太原市志达中学校(下称“志达中学”)的一名初一学生,最近,15岁的赵硕俣在学校的科技节上“火”了——由他亲手制作的手摇感应棒能显示出特定的字样。虽然在制作过程中,他遇到了焊接技术不熟练等难题,但通过多次练习,最终成功完成了电路板的焊接。而就在几个月前,赵硕俣还在为电路知识头疼。为了攻克焊接难关,他利用午休时间泡在实验室,跟着老师一点点打磨技术。当感应棒第一次成功亮起时,他激动得跳了起来。这次经历不仅让他掌握了实用技能,更点燃了他对科技的热情:“以后,我想往科技方向发展,多尝试不同领域!” 如今的他,可以在科技节上自信地向同学讲解展品,演讲能力同时突飞猛进。

  赵硕俣的经历,只是志达中学科技教育的一个缩影。  

“双向奔赴”的育人模式

  在志达中学,学习科技可不是坐在教室里啃书本。学校独创的 “双向奔赴” 模式,让学生既能 “走出去” 触摸前沿科技,也能 “引进来” 和科学家面对面。

  “我们要让科学教育‘活’起来!” 志达中学政教处主任冉苗壮介绍,志达中学与华东师范大学开展助推合作、跟岗学习、定制培训等教师培训活动,鼓励教师在外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进阶提升,老师们学成归来后,立刻把先进的教学方法带进课堂。同时,志达中学还与多家科研机构合作搭建并拓展科普平台,让学生在实验室、研究所里接受科学教育,推动学生的科学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提升,把实验室变成学生的第二课堂。

  在2025年寒假期间,志达中学的学生们深入太原赛因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焦耳热开放实验室,开启了一场神秘的“石墨烯科学之旅”。在这场科学探秘之旅中,实验室的教授们深入浅出地为学生们介绍石墨烯的前沿研究成果,带他们领略科学实验的严谨与乐趣;在山西高等研究院,学生们能跟着研究员做实验,丰富的实验内容不仅让同学们将书本知识与科学实践相融合,更纵横延伸了生物知识范围,有效提高了综合素质和科学精神;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学院),孩子们有机会与院士和医学专家交流,学习神经、内分泌和生殖系统等领域的知识。

  “上个月,我们请来了研究性别遗传的专家大师课,同学们听得眼睛都不眨!” 冉苗壮笑着说。每月一次的大师课,内容从低碳生活到人工智能,五花八门。

科普实验室里的成长课

  在太原赛因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焦耳热开放实验室里,志达中学174班的学生李梓赫戴着手套,神情专注地将石墨纸缓缓放入石英管内,并仔细地用胶带将石墨纸牢牢固定。不多时,一个合格的石墨烯石英管便制作完毕。“我们在学校测量质量都是用普通的天平,而在这里使用的电子天平,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这让我感受到了科学实验的精密性。我也深入地理解了石墨烯的制备原理、过程以及应用,真是收获满满!”李梓赫兴奋地介绍,以前,科学对他而言,更多是书本上的知识,抽象且遥远。通过走进这座实验室,他意识到,科学是触手可及、无处不在的,更加明确了他未来为推动科技进步努力的方向。

  “在这长达一天的实验中,高难度的知识,不断重复的繁琐实验步骤,着实让我头疼。但正是这些经历,让我领悟到了在做一件事情时,要保持耐心,集中注意力。因为在瞬息万变的过程中,每一点疏忽,都可能导致情况走向糟糕的一面。而面对高难度的知识时,要懂得钻研,一次理解不了就再思考或者请教老师,直到知识被理解吸收。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明白了这个道理,学习就高效多了。”初二学生李嘉鑫在一天的“春之约 赴科学”科普实践活动结束后这样说道。

  这样的科普实践,在志达中学并不鲜见。

  “我们与多家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友好关系,通过科技创新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途径,逐渐建立起志达科技创新文化体系。将科学家精神融入多样化的育人途径与实践中,鼓励学生深入科学研究一线,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志达中学生物备课组长姚艺君分享了学校在科技课程教学中的独特方法。

“科学火种”点亮未来之光

  在志达中学,科技课程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学生们的潜能之门,科技教育带来的改变肉眼可见。姚艺君提到,有些学生因兴趣爱好改变了学习态度。例如,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学院)的冬令营中,对医学和生物感兴趣的学生通过深入学习,坚定了自己的职业目标。这些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时更加专注,学科成绩也有了显著提升,展现出对知识的强烈渴望。

  如今的赵硕俣,不仅在科技节中获奖,数学和生物成绩也突飞猛进。“这些课程教会我用科学思维解决问题,现在连物理题都觉得简单了!” 他笑着说。

  像赵硕俣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有的学生通过参加机器人社团,从编程小白成长为竞赛能手;有的在天文观测活动中,立下了探索宇宙的志向……

  从一堂堂精彩的大师课,到一次次走进实验室的实践;从老师们的创新教学,到学生们的亮眼成果,志达中学用行动证明:科技教育不是遥不可及的 “高大上”,而是能点燃学生梦想的星星之火。在这里,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成为未来的创新人才,让科技报国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

  从理念到实践,从教师到学生,志达中学在科技教育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教育发展之路。通过构建完善的科技教育体系、创新多元的教学模式,学校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冉苗壮介绍,未来,志达中学将积极承担科学教育的重要使命,继续培养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并让科技报国的远大志向在学生心底深深扎根、茁壮成长。

  (白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