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从最高人民法院获悉:目前,人民法院共审结“满12不满14周岁未成年人获刑”案件4件4人,犯罪人年龄在12至13周岁之间,被依法判处10至15年有期徒刑。最高法强调,要在处罚上坚持“宽容但不纵容”,对该惩处的要依法惩处。
在公众的广泛认知里,未成年人总是与花朵、希望等寓意美好的词汇相关联。然而,由于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发育尚不成熟,对行为后果认识不到位,冲动之下极易铸成大错。笔者身边就曾出现过这样的案例:只因几句“口角之争”,几个男孩在校外约架,厮打过程中导致1人被利器捅伤,最终不治身亡。多年过去,尽管涉事人已经用青春自由为自己的冲动买单,但逝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花季,这场“血的教训”也成为很多同学心中难以磨灭的沉痛印记。
关注和保护未成年群体,早已是社会的共识。不过,不容忽视的是,极个别人竟利用社会和法律对其的保护,以未成年做“挡箭牌”,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
事实上,2021年3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已经对此作出了回应、修改。依据该项法规,“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未成年人获刑”已有审理实践。如今,最高法强调“宽容但不纵容”,是对“未成年并非免罪牌”的再次重申;“对该惩处的要依法惩处”,也是维护法律公平正义的体现。
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未成年人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公众神经。当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数量呈现上升趋势,如何对犯罪行为作出干预和防治,做好未成年人的心理疏导工作,仍然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长久命题。
(刘 硕)
笔者从最高人民法院获悉:目前,人民法院共审结“满12不满14周岁未成年人获刑”案件4件4人,犯罪人年龄在12至13周岁之间,被依法判处10至15年有期徒刑。最高法强调,要在处罚上坚持“宽容但不纵容”,对该惩处的要依法惩处。
在公众的广泛认知里,未成年人总是与花朵、希望等寓意美好的词汇相关联。然而,由于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发育尚不成熟,对行为后果认识不到位,冲动之下极易铸成大错。笔者身边就曾出现过这样的案例:只因几句“口角之争”,几个男孩在校外约架,厮打过程中导致1人被利器捅伤,最终不治身亡。多年过去,尽管涉事人已经用青春自由为自己的冲动买单,但逝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花季,这场“血的教训”也成为很多同学心中难以磨灭的沉痛印记。
关注和保护未成年群体,早已是社会的共识。不过,不容忽视的是,极个别人竟利用社会和法律对其的保护,以未成年做“挡箭牌”,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
事实上,2021年3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已经对此作出了回应、修改。依据该项法规,“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未成年人获刑”已有审理实践。如今,最高法强调“宽容但不纵容”,是对“未成年并非免罪牌”的再次重申;“对该惩处的要依法惩处”,也是维护法律公平正义的体现。
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未成年人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公众神经。当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数量呈现上升趋势,如何对犯罪行为作出干预和防治,做好未成年人的心理疏导工作,仍然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长久命题。
(刘 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