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深度> 文章详情
筑牢未成年 网络保护法治防线
来源:青少年创新科技网 时间:2025-07-16

  网络空间是未成年人成长的“第二课堂”,也是价值观塑造的重要场域。我国近2亿未成年网民在享受信息便利的同时,面临网络欺凌、沉迷游戏、信息泄露风险。

  筑牢法律防线,严禁对未成年人实施网络欺凌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通过网络以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形式,对未成年人实施侮辱、诽谤、威胁或者恶意损害形象等网络欺凌行为。

  如果遭遇网络欺凌,我们应该怎么做?未成年人应第一时间告知家长、老师或报警。家长和学校要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及时提供帮助。网络平台应当及时删除欺凌内容,并对违规账号进行处理。

  提升监护能力,发挥家庭教育关键作用

  孩子的网络素养很大程度上受家庭影响。《条例》第十七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应当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提高自身网络素养,规范自身使用网络的行为,加强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行为的教育、示范、引导和监督。

  家长可以这样做:合理控制孩子的上网时间,避免沉迷。与孩子共同制定家庭网络使用规则,培养健康上网习惯。关注孩子的网络社交,警惕不良信息的影响。

  发挥媒体作用,营造清朗网络舆论环境

  新闻媒体不仅是信息的传播者,也是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监督者。《条例》第十条规定:新闻媒体应当通过新闻报道、专题栏目(节目)、公益广告等方式,开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典型案例和有关知识的宣传,对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未成年人网络保护。

  我们能做什么?关注权威媒体发布的未成年人保护案例,提高法律意识。发现侵权行为时,可通过正规渠道举报或向媒体反映。

  规范消费行为,遏制非理性网络支出

  近年来,未成年人网络游戏天价充值、网络直播冲动打赏事件频发。《条例》第四十四条规定: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采取措施,合理限制不同年龄阶段未成年人在使用其服务中的单次消费数额和单日累计消费数额,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与其民事行为能力不符的付费服务。

  如何防止未成年人非理性消费?家长应开启“未成年人模式”,设置支付密码。网络游戏、直播等平台需严格落实实名认证,防止未成年人冒用成人账号消费。


  网络空间是未成年人成长的“第二课堂”,也是价值观塑造的重要场域。我国近2亿未成年网民在享受信息便利的同时,面临网络欺凌、沉迷游戏、信息泄露风险。

  筑牢法律防线,严禁对未成年人实施网络欺凌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通过网络以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形式,对未成年人实施侮辱、诽谤、威胁或者恶意损害形象等网络欺凌行为。

  如果遭遇网络欺凌,我们应该怎么做?未成年人应第一时间告知家长、老师或报警。家长和学校要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及时提供帮助。网络平台应当及时删除欺凌内容,并对违规账号进行处理。

  提升监护能力,发挥家庭教育关键作用

  孩子的网络素养很大程度上受家庭影响。《条例》第十七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应当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提高自身网络素养,规范自身使用网络的行为,加强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行为的教育、示范、引导和监督。

  家长可以这样做:合理控制孩子的上网时间,避免沉迷。与孩子共同制定家庭网络使用规则,培养健康上网习惯。关注孩子的网络社交,警惕不良信息的影响。

  发挥媒体作用,营造清朗网络舆论环境

  新闻媒体不仅是信息的传播者,也是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监督者。《条例》第十条规定:新闻媒体应当通过新闻报道、专题栏目(节目)、公益广告等方式,开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典型案例和有关知识的宣传,对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未成年人网络保护。

  我们能做什么?关注权威媒体发布的未成年人保护案例,提高法律意识。发现侵权行为时,可通过正规渠道举报或向媒体反映。

  规范消费行为,遏制非理性网络支出

  近年来,未成年人网络游戏天价充值、网络直播冲动打赏事件频发。《条例》第四十四条规定: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采取措施,合理限制不同年龄阶段未成年人在使用其服务中的单次消费数额和单日累计消费数额,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与其民事行为能力不符的付费服务。

  如何防止未成年人非理性消费?家长应开启“未成年人模式”,设置支付密码。网络游戏、直播等平台需严格落实实名认证,防止未成年人冒用成人账号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