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地中高考陆续结束,数百万考生结束了长达数年的备考长跑。然而,在期待已久的“解放”时刻到来时,不少考生却陷入了一种奇怪的心理状态——明明应该感到轻松,却莫名空虚;终于可以尽情玩耍,却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这种被称为“考后空心病”的心理现象,让广大考生备受折磨。
【现象聚焦】从“拼命三郎”到“无所适从”
“走出考场那一刻,我以为自己会兴奋得跳起来,结果心里空落落的,就像突然被抽走了所有力气。”刚刚结束高考的王心琦(化名)这样描述自己的感受。在随后的两周里,她每天睡到中午才醒,追剧刷短视频刷到半夜才睡,这样日夜颠倒没有家长老师唠叨的神仙日子,明明自己考前朝思暮想了许久,真正实现了才发觉越玩越空虚。
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太原市某中学高三班主任陈慧玲告诉记者:“每年考后都会有很多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适应问题。尤其是平时成绩优异的学生,表现得尤为明显。当一个人长期为某个明确目标奋斗时,大脑会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考试结束意味着这个模式被突然打断,就像突然脱离轨道的列车,跳出了‘做题-考试'的循环,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玉茹分析指出,“‘考后空心病’并非医学诊断名词,而是对考生在长期高压目标突然消失后出现的‘意义感断层'的通俗描述。因为高考像一座灯塔,长期指引着孩子们的方向,填满了孩子们的时间,但它骤然熄灭的时候,容易陷入迷路的空虚,这很正常,是身心在经历巨大的压力之后的自然反应。”
【家长指南】从“过度干预”到“智慧陪伴”
面对孩子在考后表现出来的反常状态,许多家长既心疼又焦虑。何女士的儿子张怡然(化名)刚刚结束高考,整天足不出户窝在家里打游戏,何女士忍不住说了几句,结果他直接摔门进屋。后来,在心理老师建议下,何女士改变了策略,“我不再催他,而是每天晚饭后问他要不要一起去打羽毛球。慢慢地,他开始主动跟我聊些想法。”
对此,心理老师姚筝给出了专业的建议:“考后1-2周是关键的‘心理缓冲期'。家长要避免两个极端——一种是‘考完了就别管了'的完全放任,另一种是‘考完就得立即规划未来'的过度催促。”姚筝分享了一个她遇到的成功案例:有位家长发现女儿高考后情绪低落,但是她没有说教,而是提议和孩子一起报名参加烘焙课。这个共同经历不仅改善了亲子关系,还帮助孩子重新找回了生活热情。
姚筝特别提醒:“有些家长出于补偿心理,会无条件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却回避情感交流,这反而不利于心理调适。重要的不是给孩子买什么,而是让他们感受到无条件的接纳和支持。”她建议家长可以尝试“三多三少”原则:多倾听少指导,多陪伴少干预,多理解少评判。
【专家视角】从“彻底放空”到“秩序重建”
“刚考完真的很迷茫,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甚至找不到人生的意义,玩也玩不尽兴,躺也躺不平,真的很折磨。后来班主任告诉我,这种感觉其实很正常。”考生林靖(化名)在采访中分享了自己的转变过程,“老师建议我每天做点小事,比如整理房间或者学做咖啡,慢慢就感觉好多了。”如今,林靖每天上午会去社区服务站做志愿者,下午学习摄影,生活逐渐有了新的节奏。
针对“考后空心病”的问题,多位专家从不同角度给出了建议。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玉茹强调心理调适需要循序渐进,“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要允许自己无所事事,别着急逼着自己立刻找到新目标,给自己几天的时间纯粹的休息,发呆,睡懒觉,给身体和心理一个安全的过渡,然后慢慢建立秩序感,按时吃饭,规律休息,重新掌握生活。再把高中三年来没来得及做的事逐一去探索,可以学做一道菜给朋友露两手,也可以抱起角落里的篮球,来一场酣畅淋漓的比赛。”
山西白求恩医院精神卫生科主任医师孙燕则从临床医学角度补充了三个科学调整方法:“首先,调整自我认知很重要。看待事物的方式决定格局,而格局决定你眼中的世界,积极看待世界能让人以乐观的态度面对困难。”她还指出,许多人陷入自我否定时,往往忽略了身边的支持系统,“其次,要学会主动寻找资源。与老师、同学,尤其是父母沟通,共同探讨问题往往能发现新的可能性。”最后,孙燕推荐了最易操作却最易被忽视的方法:“每天半小时的有氧运动,比如慢跑或快走,不仅能调节情绪,还能改善大脑功能,且绿色无害。”
这些建议与玉茹提出的“从小事重建生活秩序”的理念不谋而合。当考生把注意力从“我失去了目标”转向寻找“我的真正热爱”时,改变就已经开始了。
【记者手记】
在这场关于“考后空心病”的深入采访中,笔者深刻感受到了一种自由意志的觉醒在按部就班多年后,猛然发觉自己是拥有自由意志的个体,能够自己掌握人生的航向。
教育的终极目的从来不是分数,而是帮助每个年轻人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和前进方向。然而,从出生起就在马不停蹄地考学的我们,甚至无暇思考“我究竟想要什么?什么能带来真正的快乐?”。
所幸,当自由意志苏醒,年轻人正逐渐尝试冲破家长与社会画就的牢笼,开始真正思考自己人生的意义。这种觉醒,本身就是一场心灵革命。
那些看似“虚度”的时光,那些被误解为“矫情”的情绪,恰恰是年轻人重新认识自我的必经之路。或许,当我们学会尊重这段心理调适期,才能帮助年轻一代真正理解:人生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需要智慧和韧性的马拉松,我们允许自己暂停是为了更好的出发。
(任皓羽)
随着各地中高考陆续结束,数百万考生结束了长达数年的备考长跑。然而,在期待已久的“解放”时刻到来时,不少考生却陷入了一种奇怪的心理状态——明明应该感到轻松,却莫名空虚;终于可以尽情玩耍,却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这种被称为“考后空心病”的心理现象,让广大考生备受折磨。
【现象聚焦】从“拼命三郎”到“无所适从”
“走出考场那一刻,我以为自己会兴奋得跳起来,结果心里空落落的,就像突然被抽走了所有力气。”刚刚结束高考的王心琦(化名)这样描述自己的感受。在随后的两周里,她每天睡到中午才醒,追剧刷短视频刷到半夜才睡,这样日夜颠倒没有家长老师唠叨的神仙日子,明明自己考前朝思暮想了许久,真正实现了才发觉越玩越空虚。
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太原市某中学高三班主任陈慧玲告诉记者:“每年考后都会有很多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适应问题。尤其是平时成绩优异的学生,表现得尤为明显。当一个人长期为某个明确目标奋斗时,大脑会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考试结束意味着这个模式被突然打断,就像突然脱离轨道的列车,跳出了‘做题-考试'的循环,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玉茹分析指出,“‘考后空心病’并非医学诊断名词,而是对考生在长期高压目标突然消失后出现的‘意义感断层'的通俗描述。因为高考像一座灯塔,长期指引着孩子们的方向,填满了孩子们的时间,但它骤然熄灭的时候,容易陷入迷路的空虚,这很正常,是身心在经历巨大的压力之后的自然反应。”
【家长指南】从“过度干预”到“智慧陪伴”
面对孩子在考后表现出来的反常状态,许多家长既心疼又焦虑。何女士的儿子张怡然(化名)刚刚结束高考,整天足不出户窝在家里打游戏,何女士忍不住说了几句,结果他直接摔门进屋。后来,在心理老师建议下,何女士改变了策略,“我不再催他,而是每天晚饭后问他要不要一起去打羽毛球。慢慢地,他开始主动跟我聊些想法。”
对此,心理老师姚筝给出了专业的建议:“考后1-2周是关键的‘心理缓冲期'。家长要避免两个极端——一种是‘考完了就别管了'的完全放任,另一种是‘考完就得立即规划未来'的过度催促。”姚筝分享了一个她遇到的成功案例:有位家长发现女儿高考后情绪低落,但是她没有说教,而是提议和孩子一起报名参加烘焙课。这个共同经历不仅改善了亲子关系,还帮助孩子重新找回了生活热情。
姚筝特别提醒:“有些家长出于补偿心理,会无条件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却回避情感交流,这反而不利于心理调适。重要的不是给孩子买什么,而是让他们感受到无条件的接纳和支持。”她建议家长可以尝试“三多三少”原则:多倾听少指导,多陪伴少干预,多理解少评判。
【专家视角】从“彻底放空”到“秩序重建”
“刚考完真的很迷茫,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甚至找不到人生的意义,玩也玩不尽兴,躺也躺不平,真的很折磨。后来班主任告诉我,这种感觉其实很正常。”考生林靖(化名)在采访中分享了自己的转变过程,“老师建议我每天做点小事,比如整理房间或者学做咖啡,慢慢就感觉好多了。”如今,林靖每天上午会去社区服务站做志愿者,下午学习摄影,生活逐渐有了新的节奏。
针对“考后空心病”的问题,多位专家从不同角度给出了建议。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玉茹强调心理调适需要循序渐进,“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要允许自己无所事事,别着急逼着自己立刻找到新目标,给自己几天的时间纯粹的休息,发呆,睡懒觉,给身体和心理一个安全的过渡,然后慢慢建立秩序感,按时吃饭,规律休息,重新掌握生活。再把高中三年来没来得及做的事逐一去探索,可以学做一道菜给朋友露两手,也可以抱起角落里的篮球,来一场酣畅淋漓的比赛。”
山西白求恩医院精神卫生科主任医师孙燕则从临床医学角度补充了三个科学调整方法:“首先,调整自我认知很重要。看待事物的方式决定格局,而格局决定你眼中的世界,积极看待世界能让人以乐观的态度面对困难。”她还指出,许多人陷入自我否定时,往往忽略了身边的支持系统,“其次,要学会主动寻找资源。与老师、同学,尤其是父母沟通,共同探讨问题往往能发现新的可能性。”最后,孙燕推荐了最易操作却最易被忽视的方法:“每天半小时的有氧运动,比如慢跑或快走,不仅能调节情绪,还能改善大脑功能,且绿色无害。”
这些建议与玉茹提出的“从小事重建生活秩序”的理念不谋而合。当考生把注意力从“我失去了目标”转向寻找“我的真正热爱”时,改变就已经开始了。
【记者手记】
在这场关于“考后空心病”的深入采访中,笔者深刻感受到了一种自由意志的觉醒在按部就班多年后,猛然发觉自己是拥有自由意志的个体,能够自己掌握人生的航向。
教育的终极目的从来不是分数,而是帮助每个年轻人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和前进方向。然而,从出生起就在马不停蹄地考学的我们,甚至无暇思考“我究竟想要什么?什么能带来真正的快乐?”。
所幸,当自由意志苏醒,年轻人正逐渐尝试冲破家长与社会画就的牢笼,开始真正思考自己人生的意义。这种觉醒,本身就是一场心灵革命。
那些看似“虚度”的时光,那些被误解为“矫情”的情绪,恰恰是年轻人重新认识自我的必经之路。或许,当我们学会尊重这段心理调适期,才能帮助年轻一代真正理解:人生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需要智慧和韧性的马拉松,我们允许自己暂停是为了更好的出发。
(任皓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