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那个曾经爱说爱笑的孩子变得沉默寡言;当一点生活的不顺就能点燃他莫名的怒火;当优异的成绩突然断崖式下滑,一句轻飘飘的“你就是太矫情”或“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脆弱”,很可能成为压垮他们脆弱神经的最后一根稻草。
青春期的情绪波动常被粗暴地贴上“叛逆期”或“无病呻吟”的标签,然而,抑郁、焦虑这些真实的情绪障碍,正像无声的藤蔓,悄然侵蚀着青少年的心灵世界。这些痛苦真实存在,父母口中轻描淡写的“矫情”却延迟了求助的脚步——他们并不是在“闹脾气”,而是在拼命发出“我需要帮助”的信号。
将青春期情绪障碍等同于“矫情”,本质上是对心理困境的认知偏差和污名化。这种误解在孩子试图诉说“我很难受”时,常换来“抗压能力差”或“想太多”的评价,这加剧了他们的绝望,于是他们选择沉默,把情绪深埋心底,任由焦虑缠绕心脏,抑郁淹没自己。在家庭层面,孩子“突然易怒”被当成“叛逆期到了”,“成绩断崖式下跌”被归为“沉迷手机”,“拒绝朋友来往”被理解为“性格孤僻”。直到孩子出现自伤行为甚至流露轻生念头,父母才惊觉那些被忽视的细节,全是无声的求救密码。社会层面的偏见更如一道枷锁,“心理问题等于不正常”、“看心理医生会被指指点点”的观念,让许多家庭在孩子异常时,第一反应是“别外传”、“自己扛”,而非及时求助。
青春期情绪障碍的表现远不止“不开心”,识别这些被误读的求救信号至关重要。不同于成年人抑郁时的沉默,青少年更可能用“发火”表达痛苦,也许是因为作业本找不到就摔笔,也许是父母多说两句就摔门——这不是“脾气差”,而是他们的情绪调节系统已经过载,只能用最原始的方式释放压力。课堂上频繁走神,一看书就烦躁,甚至对学校产生抵触情绪——这未必是“偷懒”,焦躁的情绪像无头苍蝇一样在大脑横冲直撞找不到出口,抑郁的痛苦让他们找不到人生的价值,失去了前进的动力。有的孩子整夜失眠,企图用刷手机来对抗内心的空洞,或突然嗜睡来逃避现实。饮食上,要么突然厌食,要么暴饮暴食——这些身体的“反常”,其实是心灵在呼救。还有些孩子频繁喊头痛、胃痛,去医院检查却查不出任何问题;一到考试就“胸口闷得喘不上气”,一遇社交就“浑身发抖”——这些查不出原因的“身体不适”,是情绪在躯体上的投射:心里的痛说不出,便转化成了身体的“疼”。更令人揪心[1] 的是,有些孩子会用小刀划手臂、用圆规扎手心,甚至故意淋雨让自己生病——这些行为不是“作秀”,而是孩子在绝望中找的“出口”。
当这些信号出现,及时干预是阻止恶化的关键。青少年需要清晰的路径和打破内心的障碍,比如,向信任的父母、家人、老师或朋友诉说:“我最近心里很难受,你能陪陪我吗?”多数学校的心理咨询室是“安全区”,老师会保密并帮助你梳理情绪。拨打12355等青少年心理热线,电话那端会认真倾听。若情绪已严重影响生活(如持续两周以上失眠、无法上学),则需及时就医。很多孩子不敢求助,是卡在了这些想法里:“爸妈会觉得我丢人”“去看心理医生就是‘不正常’”。事实上,承认“我需要帮助”才是正确的应对方式。
青春期本就是“情绪的暴风期”,那些被叫做“矫情”的挣扎,可能是孩子最真诚的求救。及时识别求救信号,鼓励他们勇敢求助,不仅能拉回陷入泥沼的孩子,更能让校园里的心理支持体系更完善——当心理咨询室不再冷清,当心理热线被更多人知晓,当“看心理医生”和“看感冒”一样平常,青春期的情绪障碍便不再是“见不得人的秘密”。停下来,听一听,陪他们走一段,或许就能改写一个年轻的生命轨迹。
(任皓羽)
当那个曾经爱说爱笑的孩子变得沉默寡言;当一点生活的不顺就能点燃他莫名的怒火;当优异的成绩突然断崖式下滑,一句轻飘飘的“你就是太矫情”或“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脆弱”,很可能成为压垮他们脆弱神经的最后一根稻草。
青春期的情绪波动常被粗暴地贴上“叛逆期”或“无病呻吟”的标签,然而,抑郁、焦虑这些真实的情绪障碍,正像无声的藤蔓,悄然侵蚀着青少年的心灵世界。这些痛苦真实存在,父母口中轻描淡写的“矫情”却延迟了求助的脚步——他们并不是在“闹脾气”,而是在拼命发出“我需要帮助”的信号。
将青春期情绪障碍等同于“矫情”,本质上是对心理困境的认知偏差和污名化。这种误解在孩子试图诉说“我很难受”时,常换来“抗压能力差”或“想太多”的评价,这加剧了他们的绝望,于是他们选择沉默,把情绪深埋心底,任由焦虑缠绕心脏,抑郁淹没自己。在家庭层面,孩子“突然易怒”被当成“叛逆期到了”,“成绩断崖式下跌”被归为“沉迷手机”,“拒绝朋友来往”被理解为“性格孤僻”。直到孩子出现自伤行为甚至流露轻生念头,父母才惊觉那些被忽视的细节,全是无声的求救密码。社会层面的偏见更如一道枷锁,“心理问题等于不正常”、“看心理医生会被指指点点”的观念,让许多家庭在孩子异常时,第一反应是“别外传”、“自己扛”,而非及时求助。
青春期情绪障碍的表现远不止“不开心”,识别这些被误读的求救信号至关重要。不同于成年人抑郁时的沉默,青少年更可能用“发火”表达痛苦,也许是因为作业本找不到就摔笔,也许是父母多说两句就摔门——这不是“脾气差”,而是他们的情绪调节系统已经过载,只能用最原始的方式释放压力。课堂上频繁走神,一看书就烦躁,甚至对学校产生抵触情绪——这未必是“偷懒”,焦躁的情绪像无头苍蝇一样在大脑横冲直撞找不到出口,抑郁的痛苦让他们找不到人生的价值,失去了前进的动力。有的孩子整夜失眠,企图用刷手机来对抗内心的空洞,或突然嗜睡来逃避现实。饮食上,要么突然厌食,要么暴饮暴食——这些身体的“反常”,其实是心灵在呼救。还有些孩子频繁喊头痛、胃痛,去医院检查却查不出任何问题;一到考试就“胸口闷得喘不上气”,一遇社交就“浑身发抖”——这些查不出原因的“身体不适”,是情绪在躯体上的投射:心里的痛说不出,便转化成了身体的“疼”。更令人揪心[1] 的是,有些孩子会用小刀划手臂、用圆规扎手心,甚至故意淋雨让自己生病——这些行为不是“作秀”,而是孩子在绝望中找的“出口”。
当这些信号出现,及时干预是阻止恶化的关键。青少年需要清晰的路径和打破内心的障碍,比如,向信任的父母、家人、老师或朋友诉说:“我最近心里很难受,你能陪陪我吗?”多数学校的心理咨询室是“安全区”,老师会保密并帮助你梳理情绪。拨打12355等青少年心理热线,电话那端会认真倾听。若情绪已严重影响生活(如持续两周以上失眠、无法上学),则需及时就医。很多孩子不敢求助,是卡在了这些想法里:“爸妈会觉得我丢人”“去看心理医生就是‘不正常’”。事实上,承认“我需要帮助”才是正确的应对方式。
青春期本就是“情绪的暴风期”,那些被叫做“矫情”的挣扎,可能是孩子最真诚的求救。及时识别求救信号,鼓励他们勇敢求助,不仅能拉回陷入泥沼的孩子,更能让校园里的心理支持体系更完善——当心理咨询室不再冷清,当心理热线被更多人知晓,当“看心理医生”和“看感冒”一样平常,青春期的情绪障碍便不再是“见不得人的秘密”。停下来,听一听,陪他们走一段,或许就能改写一个年轻的生命轨迹。
(任皓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