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深度> 文章详情
扣好人生第一粒法治扣子 ——福建芗城打造“蒲公英+基地·三育”青少年普法工作品牌
来源:青少年创新科技网 时间:2025-08-06

  青少年正处于三观塑造的关键期,如何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播撒法治种子?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始终将“扣好人生第一粒法治扣子”视作关键命题,并用实践给出答案:以“与法同行 护‘未’成长”三育融合品牌为支点,依托多方力量组成的“蒲公英”普法队伍专业力量,让法治教育从“纸上条文”变成“身边体验”。

  芗城区司法局携手检察院、教育局等单位,在芗城金峰实验小学成立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这个创新平台打破校内校外边界,融合法育、德育与心育资源,通过建立联动机制,让青少年在“沉浸式”活动中感受法治力量,为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架起一座稳稳当当的“法治桥梁”。

法育润苗 让条文成“可触摸的成长课”

  近日,在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内,一场特别的法治课正在进行。“蒲公英”普法志愿者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条文为核心,通过身边真实案例、趣味动画短片、互动问答等方式,为孩子们生动讲解“如何远离侵害”“遇到侵害怎么办”等关键问题。不同于传统的照本宣科,“蒲公英”普法志愿者还紧扣当下社会热点,对网络谣言、校园霸凌、新型毒品等与青少年相关的法律风险逐一拆解科普。

  为让普法队伍更专业,芗城区创新构建“三育融合+多元联动”模式,将法治教育、心理辅导、道德滋养有机融入队伍建设,组建起“蒲公英+检察官”“蒲公英+法治辅导员”“蒲公英+大学生宣讲队”“蒲公英+红领巾讲解团”4支特色队伍,依托教育基地,常态化开展法治讲座、家庭教育指导、心理疏导等“法护成长”系列活动。

  其中的“蒲公英+红领巾讲解团”——小讲解员们从少先队员中选拔产生,在准备讲稿、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锻炼了表达能力,更在反复研读法律知识、揣摩案例细节过程中,对法治精神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2024年以来,芗城区司法局组织“蒲公英”普法志愿者开展30余场“送法进校园”活动,发放法治宣传资料4000余份,覆盖普法对象2000余人。

  德育培基 用实践筑“能扎根的价值观”

  互联网浪潮奔涌的时代,信息洪流裹挟各式观念扑面而来,青少年稍不留意,便可能被错误观念带偏人生航向。怎样用德育为孩子们把稳人生航向,培育正向价值观?这成了芗城区教育工作者常琢磨的事。

  除了常规的理论讲授外,芗城区更以多样化实践活动带领孩子们体悟德育。今年3月的“学雷锋月”,芗城区组织“蒲公英”队伍,在区内中小学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通北中心小学少先队联合宝珠园社区开展慰问活动,少先队员带着用零花钱买的慰问品走进社区,给孤寡老人扫屋子、送祝福。天宝中心小学的学生扛着清洁工具走进老年活动中心,将角落的灰尘扫走……

  当德育从说教变成体验,当道理从书本走进生活,正确的价值观便在孩子们的心田悄然生长。“让孩子们亲身去做,才能真正明白德育的意思。”参与活动的“蒲公英”志愿者说,一点一滴的实践中,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慢慢就住进了心里。

心育领航 以温情照“可回头的少年路”

  除了面向全体青少年的常态化普法教育,如何为那些一时误入歧途的未成年人撑起“矫治之伞”,同样是芗城区法治护航成长的重要任务。当地创新构建起“检察官+司法社工+心理专家”三方协同跟踪帮教机制,并邀请“蒲公英”普法志愿者加入其中。

  近日,一场以“芗约明天,未爱守护”为主题的特色帮教活动在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举行。活动中,心理咨询师以小游戏破冰,拉近了“蒲公英”志愿者、检察官、社工老师与帮教对象的距离,原本有些拘谨的氛围逐渐宽松,帮教对象开始主动参与互动。随后展开的法治微电影观影环节,让帮教对象对法律的威严有了更直观的感知,也对那些游走于合法与非法边界的模糊行为有了更清晰的辨析能力。最后,心理咨询师耐心倾听他们藏在心底的情绪波动,通过共情与引导,帮助他们重新找到前行的方向。

  法治品牌的力量,既在于深耕细作的坚守,更在于潜移默化的传承。芗城区正以春风化雨般的实践,让法治信仰在青少年心中扎根生长……

(福建法治报)


  青少年正处于三观塑造的关键期,如何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播撒法治种子?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始终将“扣好人生第一粒法治扣子”视作关键命题,并用实践给出答案:以“与法同行 护‘未’成长”三育融合品牌为支点,依托多方力量组成的“蒲公英”普法队伍专业力量,让法治教育从“纸上条文”变成“身边体验”。

  芗城区司法局携手检察院、教育局等单位,在芗城金峰实验小学成立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这个创新平台打破校内校外边界,融合法育、德育与心育资源,通过建立联动机制,让青少年在“沉浸式”活动中感受法治力量,为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架起一座稳稳当当的“法治桥梁”。

法育润苗 让条文成“可触摸的成长课”

  近日,在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内,一场特别的法治课正在进行。“蒲公英”普法志愿者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条文为核心,通过身边真实案例、趣味动画短片、互动问答等方式,为孩子们生动讲解“如何远离侵害”“遇到侵害怎么办”等关键问题。不同于传统的照本宣科,“蒲公英”普法志愿者还紧扣当下社会热点,对网络谣言、校园霸凌、新型毒品等与青少年相关的法律风险逐一拆解科普。

  为让普法队伍更专业,芗城区创新构建“三育融合+多元联动”模式,将法治教育、心理辅导、道德滋养有机融入队伍建设,组建起“蒲公英+检察官”“蒲公英+法治辅导员”“蒲公英+大学生宣讲队”“蒲公英+红领巾讲解团”4支特色队伍,依托教育基地,常态化开展法治讲座、家庭教育指导、心理疏导等“法护成长”系列活动。

  其中的“蒲公英+红领巾讲解团”——小讲解员们从少先队员中选拔产生,在准备讲稿、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锻炼了表达能力,更在反复研读法律知识、揣摩案例细节过程中,对法治精神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2024年以来,芗城区司法局组织“蒲公英”普法志愿者开展30余场“送法进校园”活动,发放法治宣传资料4000余份,覆盖普法对象2000余人。

  德育培基 用实践筑“能扎根的价值观”

  互联网浪潮奔涌的时代,信息洪流裹挟各式观念扑面而来,青少年稍不留意,便可能被错误观念带偏人生航向。怎样用德育为孩子们把稳人生航向,培育正向价值观?这成了芗城区教育工作者常琢磨的事。

  除了常规的理论讲授外,芗城区更以多样化实践活动带领孩子们体悟德育。今年3月的“学雷锋月”,芗城区组织“蒲公英”队伍,在区内中小学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通北中心小学少先队联合宝珠园社区开展慰问活动,少先队员带着用零花钱买的慰问品走进社区,给孤寡老人扫屋子、送祝福。天宝中心小学的学生扛着清洁工具走进老年活动中心,将角落的灰尘扫走……

  当德育从说教变成体验,当道理从书本走进生活,正确的价值观便在孩子们的心田悄然生长。“让孩子们亲身去做,才能真正明白德育的意思。”参与活动的“蒲公英”志愿者说,一点一滴的实践中,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慢慢就住进了心里。

心育领航 以温情照“可回头的少年路”

  除了面向全体青少年的常态化普法教育,如何为那些一时误入歧途的未成年人撑起“矫治之伞”,同样是芗城区法治护航成长的重要任务。当地创新构建起“检察官+司法社工+心理专家”三方协同跟踪帮教机制,并邀请“蒲公英”普法志愿者加入其中。

  近日,一场以“芗约明天,未爱守护”为主题的特色帮教活动在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举行。活动中,心理咨询师以小游戏破冰,拉近了“蒲公英”志愿者、检察官、社工老师与帮教对象的距离,原本有些拘谨的氛围逐渐宽松,帮教对象开始主动参与互动。随后展开的法治微电影观影环节,让帮教对象对法律的威严有了更直观的感知,也对那些游走于合法与非法边界的模糊行为有了更清晰的辨析能力。最后,心理咨询师耐心倾听他们藏在心底的情绪波动,通过共情与引导,帮助他们重新找到前行的方向。

  法治品牌的力量,既在于深耕细作的坚守,更在于潜移默化的传承。芗城区正以春风化雨般的实践,让法治信仰在青少年心中扎根生长……

(福建法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