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深度> 文章详情
开学焦虑期 家长如何帮孩子平稳度过?
来源:青少年创新科技网 时间:2025-08-26

  八月尾声已至,“开学”成了不少家庭关注的焦点。12岁的薛敬桥即将踏入寄宿初中的校门,连日来,“宿舍同学是否好相处”“食堂饭菜是否合口”这类问题成了他的口头禅;准高二学生杨涵越则对开学表现出明显的抗拒,作业拖延不说,连学校相关的话题都拒绝谈论……随着开学日期一天天临近,这样的“开学焦虑”在青少年中并不少见,而如何帮孩子们跨过这道坎,成了许多家长关切的话题。

孩子们的“开学焦虑”

  即将升入初一的薛敬桥,焦虑主要来自于对寄宿生活的种种担忧。其中,最让他不安的是如何处理与新同学的关系问题——一想到要面对一个全新环境,面对一群陌生的同学,他就害怕自己融不进去,甚至被孤立。这份焦虑像船桨一样,不断在他心里搅起涟漪。

  即将步入高二的杨涵越,焦虑的核心则是学习。高一学期末物理成绩仅有三十多分,这成了她心头的一道坎。尤其临近开学,她总怕开学后跟不上课程进度,哪怕是做简单的习题,心里都慌得厉害,握着笔的手有时都会发紧。此外,在这个暑期,手机已成为她最重要的放松方式,刷视频、打游戏不仅可以帮她缓解内心压力,也成为自己和同学保持共同话题的重要工具。一想到开学要收手机,她对开学又多了一些抵触。

  对于上述现象,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亲子沟通高级培训师王昕指出,小升初、初升高这两个阶段,是青少年开学焦虑的高发期。薛敬桥怕的是“环境变了”,杨涵越愁的是“压力大了”,但本质上,都是他们对于学习生活不确定性的正常反应。她见过不少类似的情况:有学生开学前整夜失眠,或者总梦到自己在学校里迷路;还有学生故意让自己着凉,就为了能晚点开学。“这些不是孩子‘作’,而是他们心里装着满满的焦虑,却不知道该怎么解决。”王昕这样说道。

别让“好心话”适得其反

  “别担心,你肯定能适应的。”薛敬桥的妈妈常挂在嘴边的这句“安慰”,其实不能真正缓解薛敬桥的焦虑。有一次,薛敬桥问

  “如果被同学孤立了怎么办”,妈妈一句“别胡思乱想,你人缘这么好”的随意回答,让薛敬桥瞬间沉默,转头回了房间。

  杨涵越的爸爸则陷入了“说教陷阱”。见女儿整天抱着手机不放,他忍不住训斥:“就知道玩!开学考砸了看你怎么办?”女儿当场就顶了回去:“你就知道成绩!我压力大你管过吗?”之后的两天,父女俩陷入冷战。

  “家长自己也会产生焦虑,而且这种焦虑很容易转嫁到孩子身上。”王昕表示,焦虑本身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家长更应该做的是,引导孩子觉察自己的情绪,帮他们思考焦虑的来源,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

  “很多家长想帮孩子,却不小心成了焦虑的‘传递者’。”王昕进一步提醒,家长自身的焦虑最容易影响到孩子,尤其是当孩子面临升学、换环境这些情况时,家长的紧张会通过语气、神态悄悄传递给孩子。

  更常见的“雷区”是不当的安慰。“家长常说的‘别担心’‘不要紧张’,其实反而会强化焦虑。”王昕从心理学角度解释,大脑对带“不”字的指令接受度较低,孩子接收到的信息更多是“担心”“紧张”。这类话没有针对具体问题给出解决方案,还会让孩子觉得“我的感受不被理解”。

  当孩子焦虑情绪明显时,家长若失去耐心,只会雪上加霜。“有的家长说‘你怎么这么矫情’,甚至指责孩子‘别人都不怕,就你怕’,这会让孩子把焦虑情绪憋在心里,越积越深。”王昕强调,家长的焦虑如果转化成催促、批评或者过度监督,会让孩子觉得家长站在了他们的对立面,反而会更抵触开学。

应对指南——化焦虑为期待

  “很多孩子不会说‘我焦虑’,是因为他们还没学过如何表达情绪。”王昕说,“很多家长在亲子沟通过程中更倾向于讲道理而不是关注孩子的感受。孩子可以通过哭来释放情绪,这是人类最原始的情绪表达方式。家长应该允许孩子哭,并引导他们觉察自己的情绪。”

  家长要做的第一步是接纳孩子的情绪,而非急于否定或强迫“解决情绪”。要告诉孩子“担心是正常的”,先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之后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孩子梳理焦虑的来源。

  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通过“小行动”帮孩子平稳过渡。“调整作息别等到开学前一天才开始。”王昕强调,她见过不少家庭临近开学前几天才开始让孩子早睡,结果开学第一周孩子上课频频打哈欠。正确的做法是提前半个月开始调整过渡。王昕说:“这些小事的本质是给孩子掌控感,当孩子觉得‘我能准备好’,焦虑自然会减轻。而这一系列行动的关键,是让孩子觉得‘我们一起面对’,而不是他一个人扛。”

  “从焦虑到期待,核心是让孩子对新学期有掌控感。”王昕强调,调整作息、准备物品等都是辅助,最关键的是家长和孩子站在同一侧。若孩子已拒绝沟通,别纠结“怎么说”,先修复关系——一起做顿饭、散散步,让孩子感受到“家长是来帮我的,不是来催我的”。

  其实,开学焦虑从来不是“麻烦”,而是家长和孩子一起面对的过渡考验。家长通过接纳与引导传递支持,孩子通过表达与行动主动应对,双方配合下,开学焦虑可逐步转化为对新学期的期待。

(白金鑫)


  八月尾声已至,“开学”成了不少家庭关注的焦点。12岁的薛敬桥即将踏入寄宿初中的校门,连日来,“宿舍同学是否好相处”“食堂饭菜是否合口”这类问题成了他的口头禅;准高二学生杨涵越则对开学表现出明显的抗拒,作业拖延不说,连学校相关的话题都拒绝谈论……随着开学日期一天天临近,这样的“开学焦虑”在青少年中并不少见,而如何帮孩子们跨过这道坎,成了许多家长关切的话题。

孩子们的“开学焦虑”

  即将升入初一的薛敬桥,焦虑主要来自于对寄宿生活的种种担忧。其中,最让他不安的是如何处理与新同学的关系问题——一想到要面对一个全新环境,面对一群陌生的同学,他就害怕自己融不进去,甚至被孤立。这份焦虑像船桨一样,不断在他心里搅起涟漪。

  即将步入高二的杨涵越,焦虑的核心则是学习。高一学期末物理成绩仅有三十多分,这成了她心头的一道坎。尤其临近开学,她总怕开学后跟不上课程进度,哪怕是做简单的习题,心里都慌得厉害,握着笔的手有时都会发紧。此外,在这个暑期,手机已成为她最重要的放松方式,刷视频、打游戏不仅可以帮她缓解内心压力,也成为自己和同学保持共同话题的重要工具。一想到开学要收手机,她对开学又多了一些抵触。

  对于上述现象,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亲子沟通高级培训师王昕指出,小升初、初升高这两个阶段,是青少年开学焦虑的高发期。薛敬桥怕的是“环境变了”,杨涵越愁的是“压力大了”,但本质上,都是他们对于学习生活不确定性的正常反应。她见过不少类似的情况:有学生开学前整夜失眠,或者总梦到自己在学校里迷路;还有学生故意让自己着凉,就为了能晚点开学。“这些不是孩子‘作’,而是他们心里装着满满的焦虑,却不知道该怎么解决。”王昕这样说道。

别让“好心话”适得其反

  “别担心,你肯定能适应的。”薛敬桥的妈妈常挂在嘴边的这句“安慰”,其实不能真正缓解薛敬桥的焦虑。有一次,薛敬桥问

  “如果被同学孤立了怎么办”,妈妈一句“别胡思乱想,你人缘这么好”的随意回答,让薛敬桥瞬间沉默,转头回了房间。

  杨涵越的爸爸则陷入了“说教陷阱”。见女儿整天抱着手机不放,他忍不住训斥:“就知道玩!开学考砸了看你怎么办?”女儿当场就顶了回去:“你就知道成绩!我压力大你管过吗?”之后的两天,父女俩陷入冷战。

  “家长自己也会产生焦虑,而且这种焦虑很容易转嫁到孩子身上。”王昕表示,焦虑本身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家长更应该做的是,引导孩子觉察自己的情绪,帮他们思考焦虑的来源,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

  “很多家长想帮孩子,却不小心成了焦虑的‘传递者’。”王昕进一步提醒,家长自身的焦虑最容易影响到孩子,尤其是当孩子面临升学、换环境这些情况时,家长的紧张会通过语气、神态悄悄传递给孩子。

  更常见的“雷区”是不当的安慰。“家长常说的‘别担心’‘不要紧张’,其实反而会强化焦虑。”王昕从心理学角度解释,大脑对带“不”字的指令接受度较低,孩子接收到的信息更多是“担心”“紧张”。这类话没有针对具体问题给出解决方案,还会让孩子觉得“我的感受不被理解”。

  当孩子焦虑情绪明显时,家长若失去耐心,只会雪上加霜。“有的家长说‘你怎么这么矫情’,甚至指责孩子‘别人都不怕,就你怕’,这会让孩子把焦虑情绪憋在心里,越积越深。”王昕强调,家长的焦虑如果转化成催促、批评或者过度监督,会让孩子觉得家长站在了他们的对立面,反而会更抵触开学。

应对指南——化焦虑为期待

  “很多孩子不会说‘我焦虑’,是因为他们还没学过如何表达情绪。”王昕说,“很多家长在亲子沟通过程中更倾向于讲道理而不是关注孩子的感受。孩子可以通过哭来释放情绪,这是人类最原始的情绪表达方式。家长应该允许孩子哭,并引导他们觉察自己的情绪。”

  家长要做的第一步是接纳孩子的情绪,而非急于否定或强迫“解决情绪”。要告诉孩子“担心是正常的”,先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之后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孩子梳理焦虑的来源。

  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通过“小行动”帮孩子平稳过渡。“调整作息别等到开学前一天才开始。”王昕强调,她见过不少家庭临近开学前几天才开始让孩子早睡,结果开学第一周孩子上课频频打哈欠。正确的做法是提前半个月开始调整过渡。王昕说:“这些小事的本质是给孩子掌控感,当孩子觉得‘我能准备好’,焦虑自然会减轻。而这一系列行动的关键,是让孩子觉得‘我们一起面对’,而不是他一个人扛。”

  “从焦虑到期待,核心是让孩子对新学期有掌控感。”王昕强调,调整作息、准备物品等都是辅助,最关键的是家长和孩子站在同一侧。若孩子已拒绝沟通,别纠结“怎么说”,先修复关系——一起做顿饭、散散步,让孩子感受到“家长是来帮我的,不是来催我的”。

  其实,开学焦虑从来不是“麻烦”,而是家长和孩子一起面对的过渡考验。家长通过接纳与引导传递支持,孩子通过表达与行动主动应对,双方配合下,开学焦虑可逐步转化为对新学期的期待。

(白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