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全国科技馆迎来参观高峰,人潮涌动场面火爆。据初步统计,全国科技馆累计接待公众超3000万人次,与往年相比,今年的“科技馆热”不仅体现在参观人数的增长,更呈现出内容创新、服务下沉、体验升级等新特点。
北京
北京科学中心以“快乐暑期、科海扬帆”为主题,重磅推出21项、超600场科学教育活动。全新升级的“传承——科学家精神”主题展,通过珍贵实物史料与互动体验的巧妙融合,让科学家精神可触可感;“北科看片会”首创“特效影片+思政课堂”模式,以震撼视听语言讲述钱学森等科学家的故事。“北科展教坊”开展机器人编程挑战赛、创意搭建工坊、AI算法实战营等120场体验活动,多形式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孵化未来AI新星。由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中小学高级教师、行业专业人才、高知青年学子组成的科学教育志愿者队伍,累计216人次在暑期开展展厅讲解、科学实验等活动260余场,惠及受众2.6万人次。
河北
河北省科技馆突破传统展览模式,构建“沉浸式体验+社会化联动”新体系。在内容设计上,将高深科学原理转化为趣味实践,如实验“身边的电”,小朋友们手拉手体验莱顿瓶放电,被“电”得惊呼连连,却在欢笑中记住了电荷传递的原理;在形式创新上,推出“云上科普”直播,联动中国科学院专家和京津冀130余个班级,让偏远地区学生同步感受“太空电梯”等前沿课题;在参与方式上,“探馆小先锋”主题科普活动鼓励青少年用短视频创作科普内容。
青海
青海省科技馆精心策划并推出了“科学演武场 探索无极限”暑期科普系列活动,活动设置5大系列,包含80节课程及7期研学营,吸引3000余名青少年参与。场馆以外,以“同饮黄河水 科普一家亲”为主题的科普大篷车“沿黄行”活动,奏响了生态保护的“大合唱”,来自青海、甘肃、四川三省的科普大篷车深入黄河沿岸地区,开展科普宣传活动20场次,累计行程3305公里,普惠三省基层群众2.3万人次,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共享。
黑龙江
作为全国科技馆系统中唯一的冰雪主题展区,黑龙江省科技馆“魅力冰雪”展区备受外地游客的青睐。教育活动更是亮点纷呈,青少年们可以在冰雪活动中亲手触摸冰雪建筑的奥秘,观看超酷机械臂化身“冰雪魔术师”,精准堆砌冰块搭建迷你“冰雪城”。在航空、航天、探海等主题展区,公众可以探秘月球探测、火星探测、深海探测等重大工程项目,近距离接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的科研成果。
江西
江西省科技馆“蝶中谍”临时展览成打卡爆款,300余种蝴蝶品种亮相,活体蝴蝶栖息的“蝴蝶花园”吸引孩子们近距离观察蝴蝶飞舞。“科学真好玩”实验秀新增“艾拉的泡泡王国”等实验,增加演出场次和频次,周末开启“双场模式”,科普报告厅与剧场同步上演,场场爆满。巨幕影院4部科普影片免费放映,4D、球幕影院同步上新。机器狗快闪活动大放异彩,化身“流量明星”身披舞狮服的机器狗表演前空翻、与观众握手互动,有效分流展厅人流。移动实验演出不定时开演,中庭夏日科学小课堂的“伯努利‘空气魔法’”等小实验带来惊喜。
山西
山西省科技馆“打破边界、重构场景”,通过天文观测、课程重构、志愿服务三大创新实践,推动科普教育从“展品参观”向“科学素养培育”转型,成为三晋大地“科学消暑”新地标。科技馆的大型天文望远镜化身为公众亲身体验的“宇宙之眼”,观众在辅导员的指导下亲手操作这台“巨无霸”,精准锁定太阳黑子、日珥等壮观天象。山西科学讲坛以公众需求为导向,推出系列专题讲座,场场爆满,成为市民暑期“科学充电”的热门打卡地。讲座不局限于馆内,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巡回流动“送课上门”;以科技馆为枢纽,联动全省11市开展巡回讲座。
陕西
陕西科技馆紧扣“三秦筑梦 智燃盛夏”主题,突破传统展览模式,原创打造“守护天空精灵 陕西野生鸟类保护专题展”。该展采用“科普探秘+保护实践+法治共建”的立体化展示策略,深度融合科普图文、珍稀鸟类实物标本与数字交互技术。观众不仅可近距离观察珍稀鸟类标本、扫码聆听逼真鸟鸣,更能在互动留言墙上留下保护承诺,实现从知识获取到情感共鸣再到行动参与的全链条科普体验。
甘肃
8月16日开展的“星海征途·大国重器”中国航空航天科技主题展,以“空天探索·国防力量·科技传承”为主线,通过50件凝聚着民族智慧的国之重器模型,打造沉浸式科普体验,为公众呈现兼具思想性与体验感的“国家科技公开课”。其中1:1原大原样“天宫二号”实验舱和“天和”核心舱模型、歼-20隐形战斗机、武直-10直升机、“剑齿虎装甲车”、S26T常规动力潜艇等特色展项成为热门打卡点。据统计,开展前两日累计接待观众4.2万余人次,首日2.12万人次的客流量更是创下甘肃科技馆单展历史纪录。
今年9月是第一个“全国科普月”。中国科技馆馆长郭哲表示,科技馆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校,中国科技馆将在金秋九月为公众奉献一场欢乐科学的盛宴,引领全国科技馆进一步加强体系联动、资源共享,让公众更好地感受科学魅力,为广大青少年铺设好通向科学之路,厚植创新沃土。
(中国科协之声)
2025年暑期,全国科技馆迎来参观高峰,人潮涌动场面火爆。据初步统计,全国科技馆累计接待公众超3000万人次,与往年相比,今年的“科技馆热”不仅体现在参观人数的增长,更呈现出内容创新、服务下沉、体验升级等新特点。
北京
北京科学中心以“快乐暑期、科海扬帆”为主题,重磅推出21项、超600场科学教育活动。全新升级的“传承——科学家精神”主题展,通过珍贵实物史料与互动体验的巧妙融合,让科学家精神可触可感;“北科看片会”首创“特效影片+思政课堂”模式,以震撼视听语言讲述钱学森等科学家的故事。“北科展教坊”开展机器人编程挑战赛、创意搭建工坊、AI算法实战营等120场体验活动,多形式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孵化未来AI新星。由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中小学高级教师、行业专业人才、高知青年学子组成的科学教育志愿者队伍,累计216人次在暑期开展展厅讲解、科学实验等活动260余场,惠及受众2.6万人次。
河北
河北省科技馆突破传统展览模式,构建“沉浸式体验+社会化联动”新体系。在内容设计上,将高深科学原理转化为趣味实践,如实验“身边的电”,小朋友们手拉手体验莱顿瓶放电,被“电”得惊呼连连,却在欢笑中记住了电荷传递的原理;在形式创新上,推出“云上科普”直播,联动中国科学院专家和京津冀130余个班级,让偏远地区学生同步感受“太空电梯”等前沿课题;在参与方式上,“探馆小先锋”主题科普活动鼓励青少年用短视频创作科普内容。
青海
青海省科技馆精心策划并推出了“科学演武场 探索无极限”暑期科普系列活动,活动设置5大系列,包含80节课程及7期研学营,吸引3000余名青少年参与。场馆以外,以“同饮黄河水 科普一家亲”为主题的科普大篷车“沿黄行”活动,奏响了生态保护的“大合唱”,来自青海、甘肃、四川三省的科普大篷车深入黄河沿岸地区,开展科普宣传活动20场次,累计行程3305公里,普惠三省基层群众2.3万人次,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共享。
黑龙江
作为全国科技馆系统中唯一的冰雪主题展区,黑龙江省科技馆“魅力冰雪”展区备受外地游客的青睐。教育活动更是亮点纷呈,青少年们可以在冰雪活动中亲手触摸冰雪建筑的奥秘,观看超酷机械臂化身“冰雪魔术师”,精准堆砌冰块搭建迷你“冰雪城”。在航空、航天、探海等主题展区,公众可以探秘月球探测、火星探测、深海探测等重大工程项目,近距离接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的科研成果。
江西
江西省科技馆“蝶中谍”临时展览成打卡爆款,300余种蝴蝶品种亮相,活体蝴蝶栖息的“蝴蝶花园”吸引孩子们近距离观察蝴蝶飞舞。“科学真好玩”实验秀新增“艾拉的泡泡王国”等实验,增加演出场次和频次,周末开启“双场模式”,科普报告厅与剧场同步上演,场场爆满。巨幕影院4部科普影片免费放映,4D、球幕影院同步上新。机器狗快闪活动大放异彩,化身“流量明星”身披舞狮服的机器狗表演前空翻、与观众握手互动,有效分流展厅人流。移动实验演出不定时开演,中庭夏日科学小课堂的“伯努利‘空气魔法’”等小实验带来惊喜。
山西
山西省科技馆“打破边界、重构场景”,通过天文观测、课程重构、志愿服务三大创新实践,推动科普教育从“展品参观”向“科学素养培育”转型,成为三晋大地“科学消暑”新地标。科技馆的大型天文望远镜化身为公众亲身体验的“宇宙之眼”,观众在辅导员的指导下亲手操作这台“巨无霸”,精准锁定太阳黑子、日珥等壮观天象。山西科学讲坛以公众需求为导向,推出系列专题讲座,场场爆满,成为市民暑期“科学充电”的热门打卡地。讲座不局限于馆内,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巡回流动“送课上门”;以科技馆为枢纽,联动全省11市开展巡回讲座。
陕西
陕西科技馆紧扣“三秦筑梦 智燃盛夏”主题,突破传统展览模式,原创打造“守护天空精灵 陕西野生鸟类保护专题展”。该展采用“科普探秘+保护实践+法治共建”的立体化展示策略,深度融合科普图文、珍稀鸟类实物标本与数字交互技术。观众不仅可近距离观察珍稀鸟类标本、扫码聆听逼真鸟鸣,更能在互动留言墙上留下保护承诺,实现从知识获取到情感共鸣再到行动参与的全链条科普体验。
甘肃
8月16日开展的“星海征途·大国重器”中国航空航天科技主题展,以“空天探索·国防力量·科技传承”为主线,通过50件凝聚着民族智慧的国之重器模型,打造沉浸式科普体验,为公众呈现兼具思想性与体验感的“国家科技公开课”。其中1:1原大原样“天宫二号”实验舱和“天和”核心舱模型、歼-20隐形战斗机、武直-10直升机、“剑齿虎装甲车”、S26T常规动力潜艇等特色展项成为热门打卡点。据统计,开展前两日累计接待观众4.2万余人次,首日2.12万人次的客流量更是创下甘肃科技馆单展历史纪录。
今年9月是第一个“全国科普月”。中国科技馆馆长郭哲表示,科技馆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校,中国科技馆将在金秋九月为公众奉献一场欢乐科学的盛宴,引领全国科技馆进一步加强体系联动、资源共享,让公众更好地感受科学魅力,为广大青少年铺设好通向科学之路,厚植创新沃土。
(中国科协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