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31 日,山西省图书馆文源讲坛举办主题为“开学第一课:新学期家长角色的智慧转型”的讲座,主讲人山西省实验中学原校长、教育部家庭教育指导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孙秀梅,围绕“家长如何助力孩子全面成长”展开分享。现场许多家长面临学业辅导无力、亲子沟通不畅、“放手”与 “严管”两难等问题,孙秀梅结合典型案例,从“痛点剖析”“转型策略”“实践意义”三方面,给家长们提供了可落地的教育建议。
过度操心 是爱还是害?
讲座伊始,孙秀梅并未直接切入理论,而是抛出一个问题:“有多少家长曾经在孩子写作业时守在一旁,不停地指点、催促?”现场近八成家长举起了手。
孙秀梅指出,当前家庭教育普遍存在“四个过度”的问题,正是这些习惯做法,导致亲子关系紧张、孩子成长受阻。
很多家长过度依赖学校,忽视孩子的生活与人格教育。孙秀梅分享了一个令人唏嘘的案例:一位妈妈每天盯着孩子写作业、刷题,孩子终于考上了某重点高中,却因为不会洗袜子、不会整理衣物,每隔三天就要把积攒的脏衣服快递回家。
过度补课与操心,反而削弱了孩子的学习动力。孙秀梅举例,一个孩子数学考了80分,妈妈一个周末给他报了两个数学补习班,结果下次考试只考了65分。孩子说,“反正我怎么学都达不到她的要求,那干脆不学了。”这句话值得所有家长深思。
此外,许多家长过度限制与控制,他们收走孩子的手机、平板电脑,却没有提供替代性的情感支持和趣味活动。孩子沉迷于虚拟世界,往往是因为现实世界中缺乏情感共鸣和乐趣。
“过度期望与压力,正在压垮我们的孩子。”孙秀梅沉重地提到,近年来,青少年心理问题频发甚至出现不少走向极端的事件,绝大多数案例背后,都存在家庭沟通断裂和情感忽视。一句“我都是为你好”,成了孩子无法反驳却又难以承受的道德绑架,这些都凸显出家长调整教育方式、实现角色转型的紧迫性。
智慧放权 高质量陪伴
那么,如何真正实现从“管家”到“导师”的转变?孙秀梅提出了“智慧放权”的建议,在她看来,放手不等于放任,而是赋予孩子自主权。
孙秀梅引用一个高二男生的话:“你能不能让我自己决定一次?”她建议从孩子小学中年级开始,家长就应在学习、生活和小事决策上逐步放权,你越是信任他,他越是对自己负责。
高质量陪伴是角色转型的重要支撑,孙秀梅强调,很多家长与其说是“陪伴”,其实是“监视”。她提倡“20分钟黄金陪伴法则”——每天抽出20分钟时间完全留给孩子,不拿手机,不说教,纯粹陪孩子做喜欢的事。她分享了一位爸爸的改变:之前儿子一玩游戏他就发脾气,后来他决定尝试“加入”,让儿子教他打《王者荣耀》,这成了亲子关系缓和的转折点。
有效沟通则是化解亲子矛盾的关键,孙秀梅总结出“倾听-共情-引导”的三步法,并演示了一段典型对话。当孩子说“数学好难啊,我真的学不会……”,家长不应回应“谁让你上课不听讲!现在知道难了?”,而应说“看来你真的遇到困难了,我以前学函数时也觉得头大,你觉得哪一部分最难?我们一起看看有没有办法。”很多时候,孩子不需要家长帮他解题,只需被理解。
角色重置 激发内驱力
一位妈妈长期紧盯儿子的学习,每天检查作业、错一罚十、周末排满补习班,结果孩子成绩不升反降,后来干脆拒绝去学校。在咨询建议下,这位妈妈做出改变,不再催作业,而是每晚陪儿子散步半小时,只聊生活不聊学习;周末一起爬山、看电影;甚至帮他请假去看偶像的演唱会。令人意外的是,孩子反而主动交还手机,并自己制定复习计划,最终考取了理想大学。
孙秀梅通过这个令许多家长触动的高三学生案例,进一步说明转型带来的积极效果。
“妈妈不盯我,我才觉得要对自己负责”,这句话道出了许多孩子的心声,也点出家长需要放下对孩子的“掌控欲”,如此才能够激发孩子的内驱力。
孙秀梅强调,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非“唯分数论”,家长角色的转型,不仅是为了解决当下的沟通难题,更是为孩子未来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我们要做的不是孩子的‘保护伞’,而是‘引路人’,新学期正是做出这一转变的最佳时机。”讲座最后,孙秀梅呼吁家长从“保姆”变“导师”,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责任感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这才是孩子应对未来挑战的真正底气。
(白金鑫)
8 月 31 日,山西省图书馆文源讲坛举办主题为“开学第一课:新学期家长角色的智慧转型”的讲座,主讲人山西省实验中学原校长、教育部家庭教育指导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孙秀梅,围绕“家长如何助力孩子全面成长”展开分享。现场许多家长面临学业辅导无力、亲子沟通不畅、“放手”与 “严管”两难等问题,孙秀梅结合典型案例,从“痛点剖析”“转型策略”“实践意义”三方面,给家长们提供了可落地的教育建议。
过度操心 是爱还是害?
讲座伊始,孙秀梅并未直接切入理论,而是抛出一个问题:“有多少家长曾经在孩子写作业时守在一旁,不停地指点、催促?”现场近八成家长举起了手。
孙秀梅指出,当前家庭教育普遍存在“四个过度”的问题,正是这些习惯做法,导致亲子关系紧张、孩子成长受阻。
很多家长过度依赖学校,忽视孩子的生活与人格教育。孙秀梅分享了一个令人唏嘘的案例:一位妈妈每天盯着孩子写作业、刷题,孩子终于考上了某重点高中,却因为不会洗袜子、不会整理衣物,每隔三天就要把积攒的脏衣服快递回家。
过度补课与操心,反而削弱了孩子的学习动力。孙秀梅举例,一个孩子数学考了80分,妈妈一个周末给他报了两个数学补习班,结果下次考试只考了65分。孩子说,“反正我怎么学都达不到她的要求,那干脆不学了。”这句话值得所有家长深思。
此外,许多家长过度限制与控制,他们收走孩子的手机、平板电脑,却没有提供替代性的情感支持和趣味活动。孩子沉迷于虚拟世界,往往是因为现实世界中缺乏情感共鸣和乐趣。
“过度期望与压力,正在压垮我们的孩子。”孙秀梅沉重地提到,近年来,青少年心理问题频发甚至出现不少走向极端的事件,绝大多数案例背后,都存在家庭沟通断裂和情感忽视。一句“我都是为你好”,成了孩子无法反驳却又难以承受的道德绑架,这些都凸显出家长调整教育方式、实现角色转型的紧迫性。
智慧放权 高质量陪伴
那么,如何真正实现从“管家”到“导师”的转变?孙秀梅提出了“智慧放权”的建议,在她看来,放手不等于放任,而是赋予孩子自主权。
孙秀梅引用一个高二男生的话:“你能不能让我自己决定一次?”她建议从孩子小学中年级开始,家长就应在学习、生活和小事决策上逐步放权,你越是信任他,他越是对自己负责。
高质量陪伴是角色转型的重要支撑,孙秀梅强调,很多家长与其说是“陪伴”,其实是“监视”。她提倡“20分钟黄金陪伴法则”——每天抽出20分钟时间完全留给孩子,不拿手机,不说教,纯粹陪孩子做喜欢的事。她分享了一位爸爸的改变:之前儿子一玩游戏他就发脾气,后来他决定尝试“加入”,让儿子教他打《王者荣耀》,这成了亲子关系缓和的转折点。
有效沟通则是化解亲子矛盾的关键,孙秀梅总结出“倾听-共情-引导”的三步法,并演示了一段典型对话。当孩子说“数学好难啊,我真的学不会……”,家长不应回应“谁让你上课不听讲!现在知道难了?”,而应说“看来你真的遇到困难了,我以前学函数时也觉得头大,你觉得哪一部分最难?我们一起看看有没有办法。”很多时候,孩子不需要家长帮他解题,只需被理解。
角色重置 激发内驱力
一位妈妈长期紧盯儿子的学习,每天检查作业、错一罚十、周末排满补习班,结果孩子成绩不升反降,后来干脆拒绝去学校。在咨询建议下,这位妈妈做出改变,不再催作业,而是每晚陪儿子散步半小时,只聊生活不聊学习;周末一起爬山、看电影;甚至帮他请假去看偶像的演唱会。令人意外的是,孩子反而主动交还手机,并自己制定复习计划,最终考取了理想大学。
孙秀梅通过这个令许多家长触动的高三学生案例,进一步说明转型带来的积极效果。
“妈妈不盯我,我才觉得要对自己负责”,这句话道出了许多孩子的心声,也点出家长需要放下对孩子的“掌控欲”,如此才能够激发孩子的内驱力。
孙秀梅强调,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非“唯分数论”,家长角色的转型,不仅是为了解决当下的沟通难题,更是为孩子未来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我们要做的不是孩子的‘保护伞’,而是‘引路人’,新学期正是做出这一转变的最佳时机。”讲座最后,孙秀梅呼吁家长从“保姆”变“导师”,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责任感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这才是孩子应对未来挑战的真正底气。
(白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