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少年的成长旅程中,家长常面临一个困惑:“孩子为何不愿与我沟通,是叛逆吗?”实际上,问题的根源往往在于家长的沟通方式。今天,让我们一起探索非暴力沟通的艺术,学习如何打开亲子间的心扉,搭建起理解与爱的桥梁。
暴力沟通的危害
暴力沟通不仅指身体上的冲突,更包括言语上的伤害。这些看似平常的话语,实际上是一种暴力行为,悄然间已对孩子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1.否定孩子的情绪。面对孩子的情绪波动,如失望或挫败感,家长可能会直接否定其感受。例如,当孩子因考试失利而沮丧时,一句“这有什么好哭的,坚强点!”会让孩子感到不被理解,逐渐压抑自己的情感,影响情绪管理能力的发展。
2.贴标签。在情绪激动时,家长很容易给孩子贴上负面的标签,如“你就是个懒孩子”“你怎么什么都做不好!”这些标签不仅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还可能影响孩子对自我的认知。孩子可能会逐渐接受这些标签,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人,从而限制了自己的成长和发展。
3.比较。“你看看人家小明,成绩多好,你怎么就不行?”这种比较式沟通,虽然本意是激励孩子,但实际上却可能引发孩子的自卑感和逆反心理,让他们觉得自己总是不够好,从而失去前进的动力。
如何安抚孩子的情绪
1.识别并接纳孩子的情绪。细心观察孩子的行为和表情,耐心倾听他们的话语,捕捉其中的情绪色彩和关键词,并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同理心去感受他们的真实感受与需求。例如,当孩子说“我真的很讨厌我们班主任,他总是偏袒成绩好的同学”时,家长应理解孩子的委屈和生气,而不是说“你要学会适应”。
2.回应孩子的感受。除了言语上的回应,还可以通过非言语的方式表达倾听和陪伴,如拍拍肩膀、安慰拥抱等。这些简单的动作能够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支持和关爱。
3.幽默与幻想。有时,用幽默和幻想的方式安抚孩子的情绪也是有效的。比如,当孩子抱怨学校生活时,家长可以说:“我真希望给你变出个哆啦A梦的任意门,这样你就可以随时去找你的朋友了。”这样的回应既能缓解紧张的气氛,又能让孩子感觉到被理解。
非暴力沟通的技巧
非暴力沟通的核心在于真诚、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同时尊重他人的感受和需求,用平等合作的方式共同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1.客观描述事实。当注意到孩子的某项行为时,应具体而客观地描述,避免使用笼统或负面的标签。例如,发现孩子玩手机时间过长时,可以说,“我注意到你今天已经看了2小时手机”,而不是“你总是在玩手机”。这样的描述有助于保持沟通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减少孩子的抵触情绪。
2.了解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孩子的问题行为往往源于未满足的内在需求。家长应倾听孩子的想法与感受,通过耐心交流探索其背后的原因与动机。这不仅有助于增进亲子间的理解,还能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情感释放空间。
3.体会并表达感受。学会通过语言来恰当表达自己的情感,而非依赖发脾气等消极方式来传递情绪。例如,观察到孩子熬夜玩手机导致次日精神不振时,可以这样表达关切:“我留意到你昨晚玩手机直到凌晨一点,今天看起来非常疲倦。这让我有些担心,因为我希望你能获得充足的休息。”这样的沟通方式不仅有效传达了家长的感受,还能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行为所带来的后果。
4.明确表达需求。在表达对孩子行为的期望时,应采用具体且非指责性的语言。比如:“我希望你能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控制在1小时以内。”这样的表述相较于“少玩手机”更为精确,能让孩子明白家长的需求,而不会感到被无端指责从而产生对立情绪。
5.共同解决问题。在全面了解了孩子的想法与需求,并清晰传达了自己的期望后,家长应与孩子以伙伴身份合作,共同讨论找到可能的解决方案。比如,可以尝试把所有想法写出来,挑出双方都同意并能付诸行动的建议,通过倾听孩子的感受与想法,坦诚分享自己的担忧,一起探讨并记录可行的解决方案,最终制定行动计划,鼓励孩子参与并跟进执行。
非暴力沟通是开启亲子间爱与理解的钥匙,教会我们在爱与尊重的基础上搭建连接心灵的桥梁。从留意日常对话开始,找出可能伤害感情的说话方式,学着用更温和、更有效的方法来交流,让亲子间的沟通变得温暖而有力。
(山西省儿童医院 霍璐瑶)
在青少年的成长旅程中,家长常面临一个困惑:“孩子为何不愿与我沟通,是叛逆吗?”实际上,问题的根源往往在于家长的沟通方式。今天,让我们一起探索非暴力沟通的艺术,学习如何打开亲子间的心扉,搭建起理解与爱的桥梁。
暴力沟通的危害
暴力沟通不仅指身体上的冲突,更包括言语上的伤害。这些看似平常的话语,实际上是一种暴力行为,悄然间已对孩子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1.否定孩子的情绪。面对孩子的情绪波动,如失望或挫败感,家长可能会直接否定其感受。例如,当孩子因考试失利而沮丧时,一句“这有什么好哭的,坚强点!”会让孩子感到不被理解,逐渐压抑自己的情感,影响情绪管理能力的发展。
2.贴标签。在情绪激动时,家长很容易给孩子贴上负面的标签,如“你就是个懒孩子”“你怎么什么都做不好!”这些标签不仅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还可能影响孩子对自我的认知。孩子可能会逐渐接受这些标签,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人,从而限制了自己的成长和发展。
3.比较。“你看看人家小明,成绩多好,你怎么就不行?”这种比较式沟通,虽然本意是激励孩子,但实际上却可能引发孩子的自卑感和逆反心理,让他们觉得自己总是不够好,从而失去前进的动力。
如何安抚孩子的情绪
1.识别并接纳孩子的情绪。细心观察孩子的行为和表情,耐心倾听他们的话语,捕捉其中的情绪色彩和关键词,并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同理心去感受他们的真实感受与需求。例如,当孩子说“我真的很讨厌我们班主任,他总是偏袒成绩好的同学”时,家长应理解孩子的委屈和生气,而不是说“你要学会适应”。
2.回应孩子的感受。除了言语上的回应,还可以通过非言语的方式表达倾听和陪伴,如拍拍肩膀、安慰拥抱等。这些简单的动作能够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支持和关爱。
3.幽默与幻想。有时,用幽默和幻想的方式安抚孩子的情绪也是有效的。比如,当孩子抱怨学校生活时,家长可以说:“我真希望给你变出个哆啦A梦的任意门,这样你就可以随时去找你的朋友了。”这样的回应既能缓解紧张的气氛,又能让孩子感觉到被理解。
非暴力沟通的技巧
非暴力沟通的核心在于真诚、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同时尊重他人的感受和需求,用平等合作的方式共同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1.客观描述事实。当注意到孩子的某项行为时,应具体而客观地描述,避免使用笼统或负面的标签。例如,发现孩子玩手机时间过长时,可以说,“我注意到你今天已经看了2小时手机”,而不是“你总是在玩手机”。这样的描述有助于保持沟通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减少孩子的抵触情绪。
2.了解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孩子的问题行为往往源于未满足的内在需求。家长应倾听孩子的想法与感受,通过耐心交流探索其背后的原因与动机。这不仅有助于增进亲子间的理解,还能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情感释放空间。
3.体会并表达感受。学会通过语言来恰当表达自己的情感,而非依赖发脾气等消极方式来传递情绪。例如,观察到孩子熬夜玩手机导致次日精神不振时,可以这样表达关切:“我留意到你昨晚玩手机直到凌晨一点,今天看起来非常疲倦。这让我有些担心,因为我希望你能获得充足的休息。”这样的沟通方式不仅有效传达了家长的感受,还能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行为所带来的后果。
4.明确表达需求。在表达对孩子行为的期望时,应采用具体且非指责性的语言。比如:“我希望你能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控制在1小时以内。”这样的表述相较于“少玩手机”更为精确,能让孩子明白家长的需求,而不会感到被无端指责从而产生对立情绪。
5.共同解决问题。在全面了解了孩子的想法与需求,并清晰传达了自己的期望后,家长应与孩子以伙伴身份合作,共同讨论找到可能的解决方案。比如,可以尝试把所有想法写出来,挑出双方都同意并能付诸行动的建议,通过倾听孩子的感受与想法,坦诚分享自己的担忧,一起探讨并记录可行的解决方案,最终制定行动计划,鼓励孩子参与并跟进执行。
非暴力沟通是开启亲子间爱与理解的钥匙,教会我们在爱与尊重的基础上搭建连接心灵的桥梁。从留意日常对话开始,找出可能伤害感情的说话方式,学着用更温和、更有效的方法来交流,让亲子间的沟通变得温暖而有力。
(山西省儿童医院 霍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