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时间的指针来到了期末时分。父母该如何在期末阶段助力学生正确看待、迎接、超越这一全新挑战呢?
1.考前孩子若无其事、漫不经心,怎么办?
面对孩子漫不经心的考试状态,父母不要急于督促,更不能强行增加孩子考试前的学习时间和学习负担。要在平和的日常交流中,了解孩子对待考试的态度,帮助孩子重拾信心才是关键。
尝试这样做:制定一个切实的考试目标,将物质奖赏与精神激励同步。物质奖赏时,一要注意奖赏力度;二要注意引导孩子将奖励与具体行为相联系;三是注意奖励频次。
2.考前孩子疯狂学习过度复习,怎么办?
学习心理实验研究表明,学习到一定程度时成效最佳,而过度学习,学习效能不升反降。如果孩子已经有了充分的考试准备,但仍然花大量的时间反复确认知识、过度耗时复习,会大大增加心理内耗。
尝试这样做:家长可以陪伴孩子一起科学认识劳逸结合对学习效能提升的重要性。积极肯定孩子,及时对孩子的学习行为给予正面反馈,让孩子收获确定感、自我效能感。同时,容易在考试前过度复习的孩子的家长,要尽量避免重复问询孩子的复习计划,才能避免唤起孩子的不确定感,有助于让他们在自己的节奏中自我把握。
3.考前孩子焦虑失眠、辗转反侧,怎么办?
孩子期末考试前因焦虑出现失眠,这种情况是孩子们在应激状态下最常出现的一种正常反应。研究表明,人体有着很强的自我修复调整能力,考前失眠对考试发挥影响并不大。
尝试这样做:当发现孩子的睡眠因考试即将到来受到影响后,家长不妨首先积极肯定孩子追求上进的行为,再帮助孩子认识到考前失眠的正常化与普遍化。我们也可以积极尝试“助眠”行动,将考前失眠带给孩子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
4.考试期间孩子总是丢三落四、手忙脚乱,怎么办?
一部分孩子在考前做准备时手忙脚乱,进入考场后又因为丢三落四而状况频发,准考证、文具等重要的应考物品总是出错或找不到,从而影响了考试心态和结果。
尝试这样做:这样的现象说明孩子做事情缺乏预先安排与管理的意识。父母可以着重从两个方面来帮助孩子。一是行为上的协助,即考前协助孩子列出应考物品清单,引导孩子整理收纳到固定地方,与孩子一起确定有效提醒的方法,如张贴提醒字条、设置闹钟、出门前自检等。二是心理预演,也就是把没发生的事在脑海中提前想一遍,当这样的预演重复3~5次,我们的大脑就会形成深刻的记忆,实际临场时也不容易遗漏出错了。
5.考试结果不理想、情绪低落,怎么办?
当孩子考试成绩不佳时,家长真诚的安慰与鼓励是最有力的支持。
尝试这样做:理性看待分数。首先,父母自己要做到不将孩子失败的分数和他们的未来画上等号。其次,可以与孩子加强沟通,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帮助孩子从生活中主动寻找真实案例来调整他们对成绩的不合理认知。
给予安慰与鼓励,用温和的语言表达对孩子的关心。同时,父母可以鼓励或是主动带领孩子通过运动、倾诉、休闲娱乐等合理渠道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
增进积极行动。当孩子的认知与情绪都做好调整后,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学习及考试中客观存在的问题,找到失败的原因,适当调整目标,确定下一步前进的方向。
6.考后孩子报复性放松、断崖式躺平,怎么办?
对大多数孩子而言,备考、考试的过程的确消耗他们大量的脑力、精力,考试后孩子想休息“躺平”是机体自我休整和保护的“自发程序”,但也应注意放松方式以及紧张与放松的平缓过渡。
尝试这样做:合理宣泄。孩子考试结束后,家长可以积极且及时地提供舒适、放松的环境,尽可能提供丰富多样的休闲方式选择;同时,亲子陪伴可以更好地使孩子避免“自我放纵”,更容易让孩子通过增加互动合理释放之前的紧张情绪。
(张哲 杨盼盼)
转眼间,时间的指针来到了期末时分。父母该如何在期末阶段助力学生正确看待、迎接、超越这一全新挑战呢?
1.考前孩子若无其事、漫不经心,怎么办?
面对孩子漫不经心的考试状态,父母不要急于督促,更不能强行增加孩子考试前的学习时间和学习负担。要在平和的日常交流中,了解孩子对待考试的态度,帮助孩子重拾信心才是关键。
尝试这样做:制定一个切实的考试目标,将物质奖赏与精神激励同步。物质奖赏时,一要注意奖赏力度;二要注意引导孩子将奖励与具体行为相联系;三是注意奖励频次。
2.考前孩子疯狂学习过度复习,怎么办?
学习心理实验研究表明,学习到一定程度时成效最佳,而过度学习,学习效能不升反降。如果孩子已经有了充分的考试准备,但仍然花大量的时间反复确认知识、过度耗时复习,会大大增加心理内耗。
尝试这样做:家长可以陪伴孩子一起科学认识劳逸结合对学习效能提升的重要性。积极肯定孩子,及时对孩子的学习行为给予正面反馈,让孩子收获确定感、自我效能感。同时,容易在考试前过度复习的孩子的家长,要尽量避免重复问询孩子的复习计划,才能避免唤起孩子的不确定感,有助于让他们在自己的节奏中自我把握。
3.考前孩子焦虑失眠、辗转反侧,怎么办?
孩子期末考试前因焦虑出现失眠,这种情况是孩子们在应激状态下最常出现的一种正常反应。研究表明,人体有着很强的自我修复调整能力,考前失眠对考试发挥影响并不大。
尝试这样做:当发现孩子的睡眠因考试即将到来受到影响后,家长不妨首先积极肯定孩子追求上进的行为,再帮助孩子认识到考前失眠的正常化与普遍化。我们也可以积极尝试“助眠”行动,将考前失眠带给孩子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
4.考试期间孩子总是丢三落四、手忙脚乱,怎么办?
一部分孩子在考前做准备时手忙脚乱,进入考场后又因为丢三落四而状况频发,准考证、文具等重要的应考物品总是出错或找不到,从而影响了考试心态和结果。
尝试这样做:这样的现象说明孩子做事情缺乏预先安排与管理的意识。父母可以着重从两个方面来帮助孩子。一是行为上的协助,即考前协助孩子列出应考物品清单,引导孩子整理收纳到固定地方,与孩子一起确定有效提醒的方法,如张贴提醒字条、设置闹钟、出门前自检等。二是心理预演,也就是把没发生的事在脑海中提前想一遍,当这样的预演重复3~5次,我们的大脑就会形成深刻的记忆,实际临场时也不容易遗漏出错了。
5.考试结果不理想、情绪低落,怎么办?
当孩子考试成绩不佳时,家长真诚的安慰与鼓励是最有力的支持。
尝试这样做:理性看待分数。首先,父母自己要做到不将孩子失败的分数和他们的未来画上等号。其次,可以与孩子加强沟通,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帮助孩子从生活中主动寻找真实案例来调整他们对成绩的不合理认知。
给予安慰与鼓励,用温和的语言表达对孩子的关心。同时,父母可以鼓励或是主动带领孩子通过运动、倾诉、休闲娱乐等合理渠道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
增进积极行动。当孩子的认知与情绪都做好调整后,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学习及考试中客观存在的问题,找到失败的原因,适当调整目标,确定下一步前进的方向。
6.考后孩子报复性放松、断崖式躺平,怎么办?
对大多数孩子而言,备考、考试的过程的确消耗他们大量的脑力、精力,考试后孩子想休息“躺平”是机体自我休整和保护的“自发程序”,但也应注意放松方式以及紧张与放松的平缓过渡。
尝试这样做:合理宣泄。孩子考试结束后,家长可以积极且及时地提供舒适、放松的环境,尽可能提供丰富多样的休闲方式选择;同时,亲子陪伴可以更好地使孩子避免“自我放纵”,更容易让孩子通过增加互动合理释放之前的紧张情绪。
(张哲 杨盼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