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学领域,自尊是一个人对自己比较笼统的评价,事关自己有多喜欢自己、认可自己和接纳自己。一个人离自己想要成为的人的模样越近,自尊就越高,也越可能觉得自己有价值;一个人离自己不想成为的人的模样越近,则自尊越低,就越难以接受自己。
自尊的主观性
自尊不仅牵涉到一个人认为目前自己是什么样子(现实的自己),还与自己想要成为(理想的自己)或者避免成为的样子有关。因此,自尊不完全跟自己目前的客观状态有关。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些外人看来还不错的人,对自己的评价不高,甚至觉得自己很失败。
首先,他对自己的认识不一定客观,其次,他想要成为的目标可能太高远。我们会觉得一个从6岁开始求学,到30岁时获得博士学位的年轻人是一个不错的人——他智商不低、勤奋刻苦、能持之以恒地做一件事情。
然而,拿到博士学位的一刻,他的自尊也可能会遭受极大的挑战——因为他发现自己完成了学业之后,没法求得一个稳定的职业。如果选择遵从于自己的兴趣继续从事科研,那么将会面对的是日渐提高的考核标准和并不高的薪水。
低自尊的陷阱和高自尊的误区
低自尊不仅与糟糕的健康状况有关,还与更高水平的抑郁症状有关。低自尊的核心是自我评价过低,本身也是抑郁的典型症状。
低自尊还与其他心理问题有密切的联系。低自尊的个体还会使用不健康的方式来应对自己的负性情绪。由于对自己的价值没有信心,低自尊者往往对社交情境中与拒绝有关的信息比较敏感,甚至把一些模糊的线索视作拒绝,会对真实的人际交往产生阻碍。
低自尊确实是一个问题,然而自尊是不是越高就越好也很难说清。一些高自尊的人,往往在被激怒的时候,容易动手来捍卫自己的“价值和尊严”,从而展现出更强的攻击性。
一些学业水平和同伴相比“遥遥领先”的高自尊的小学生,可能进入初中之后就感到挫败,甚至不愿意去学校。父母可能很难理解,为什么学习明明跟得上还不愿去上学。因为这个孩子已经习惯了那个和同龄人相比“遥遥领先”的自己,当学科的任务变得繁重,当“遥遥领先”变得不那么容易甚至不可能的时候,他们会非常挫败。有的会选择逃避——沉迷于电子游戏就是一种,索性不去则是另一种。
自尊的相关领域
自尊虽然说是对自我的笼统的评价,但是这种笼统的评价通常也是基于工作或者学习能力、社会接纳程度、运动能力、身体外貌和行为举止等。
如果教育中过分强调学习成绩,会导致青少年中存在一种很少公开谈论却广为接受的链条,好的成绩—好的中学—好的大学—好的工作—好的伴侣—好的人生。在这一条从好到好的链条上,学习成绩似乎是起点,因而学生名次也和同龄人中的“地位”息息相关。这种想法,会损害所有认同这个链条的孩子学习知识的兴趣,对孩子的成长有害无益。因此,不建议家长过分强调学习名次的重要性,努力让孩子把对自己的良好感觉建立在自己“爱学习”这个特点上。
社会交往对人类来说可能要比其他物种重要得多。在人类社会中,我们需要与人交往,与人有合适的交往也是心理健康的保障。
在成年人中,限制个体与他人的交往往往是一种惩罚,比如被关禁闭。社会交往也是一个需要学习和锻炼的过程,越是不参加社会交往的人,可能社交能力越是低下。在屏幕时代,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人们在通过屏幕交往的过程中,更加习惯独来独往,从而形成一种并不利于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
运动能力不仅对运动员重要,对每个人都很重要。适度的运动能提升身体素质,而良好的身体素质是高效率学习和工作的前提。运动的过程中,我们运用我们的身体去实现某种目标。这种目标可能是运动成绩,可能是享受运动的过程。一个代表班级参加跑步比赛的孩子,虽然拿到了不错的成绩,但是让他记忆深刻的可能是同班同学在为自己加油的美好瞬间。
身体外貌也是自尊的一个重要方面。遗憾的是,绝大多数中学生和大学生可能并不觉得自己好看。一个通常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对自己外貌的要求太高了。有意思的是,他们不拿自己的外貌和普通人比,却偷偷拿自己的外貌和自己认为特别好看的人相比,从而得出自己“太丑了”的结论。
行为举止也是自尊的一个方面。做了好事之后,受到他人的表扬,我们会发自内心地骄傲。即便没有因此而受到他人的表扬,自己也会觉得自己是不错的人,这就是一种内在的酬赏。一个健康的个体,希望自己是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不需要面面俱到才能有合适的自尊
能力、社会接纳程度、运动能力、身体外貌和行为举止是比较常见的自我评估的领域。完美的情况是,我们在所有的这些维度,都认为自己不错。
然而,想要健康的生活,就需要有意识去和想要“完美”的想法抗争。在心理学上看,完美的想法本身就是心理疾病的温床。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关注的点可能不一样,一个为自己在篮球场长投中三分球而自豪的人可能不那么介意自己的发型,另一些介意自己外貌的人可能并不对能不能投中三分球感兴趣。
尽管如此,还是有研究表明,把自尊建立在内在(如学习知识的能力和特质)而非外在维度(成绩、长相、金钱和他人认可)的人拥有更好的健康状况。
(王 葵)
在心理学领域,自尊是一个人对自己比较笼统的评价,事关自己有多喜欢自己、认可自己和接纳自己。一个人离自己想要成为的人的模样越近,自尊就越高,也越可能觉得自己有价值;一个人离自己不想成为的人的模样越近,则自尊越低,就越难以接受自己。
自尊的主观性
自尊不仅牵涉到一个人认为目前自己是什么样子(现实的自己),还与自己想要成为(理想的自己)或者避免成为的样子有关。因此,自尊不完全跟自己目前的客观状态有关。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些外人看来还不错的人,对自己的评价不高,甚至觉得自己很失败。
首先,他对自己的认识不一定客观,其次,他想要成为的目标可能太高远。我们会觉得一个从6岁开始求学,到30岁时获得博士学位的年轻人是一个不错的人——他智商不低、勤奋刻苦、能持之以恒地做一件事情。
然而,拿到博士学位的一刻,他的自尊也可能会遭受极大的挑战——因为他发现自己完成了学业之后,没法求得一个稳定的职业。如果选择遵从于自己的兴趣继续从事科研,那么将会面对的是日渐提高的考核标准和并不高的薪水。
低自尊的陷阱和高自尊的误区
低自尊不仅与糟糕的健康状况有关,还与更高水平的抑郁症状有关。低自尊的核心是自我评价过低,本身也是抑郁的典型症状。
低自尊还与其他心理问题有密切的联系。低自尊的个体还会使用不健康的方式来应对自己的负性情绪。由于对自己的价值没有信心,低自尊者往往对社交情境中与拒绝有关的信息比较敏感,甚至把一些模糊的线索视作拒绝,会对真实的人际交往产生阻碍。
低自尊确实是一个问题,然而自尊是不是越高就越好也很难说清。一些高自尊的人,往往在被激怒的时候,容易动手来捍卫自己的“价值和尊严”,从而展现出更强的攻击性。
一些学业水平和同伴相比“遥遥领先”的高自尊的小学生,可能进入初中之后就感到挫败,甚至不愿意去学校。父母可能很难理解,为什么学习明明跟得上还不愿去上学。因为这个孩子已经习惯了那个和同龄人相比“遥遥领先”的自己,当学科的任务变得繁重,当“遥遥领先”变得不那么容易甚至不可能的时候,他们会非常挫败。有的会选择逃避——沉迷于电子游戏就是一种,索性不去则是另一种。
自尊的相关领域
自尊虽然说是对自我的笼统的评价,但是这种笼统的评价通常也是基于工作或者学习能力、社会接纳程度、运动能力、身体外貌和行为举止等。
如果教育中过分强调学习成绩,会导致青少年中存在一种很少公开谈论却广为接受的链条,好的成绩—好的中学—好的大学—好的工作—好的伴侣—好的人生。在这一条从好到好的链条上,学习成绩似乎是起点,因而学生名次也和同龄人中的“地位”息息相关。这种想法,会损害所有认同这个链条的孩子学习知识的兴趣,对孩子的成长有害无益。因此,不建议家长过分强调学习名次的重要性,努力让孩子把对自己的良好感觉建立在自己“爱学习”这个特点上。
社会交往对人类来说可能要比其他物种重要得多。在人类社会中,我们需要与人交往,与人有合适的交往也是心理健康的保障。
在成年人中,限制个体与他人的交往往往是一种惩罚,比如被关禁闭。社会交往也是一个需要学习和锻炼的过程,越是不参加社会交往的人,可能社交能力越是低下。在屏幕时代,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人们在通过屏幕交往的过程中,更加习惯独来独往,从而形成一种并不利于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
运动能力不仅对运动员重要,对每个人都很重要。适度的运动能提升身体素质,而良好的身体素质是高效率学习和工作的前提。运动的过程中,我们运用我们的身体去实现某种目标。这种目标可能是运动成绩,可能是享受运动的过程。一个代表班级参加跑步比赛的孩子,虽然拿到了不错的成绩,但是让他记忆深刻的可能是同班同学在为自己加油的美好瞬间。
身体外貌也是自尊的一个重要方面。遗憾的是,绝大多数中学生和大学生可能并不觉得自己好看。一个通常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对自己外貌的要求太高了。有意思的是,他们不拿自己的外貌和普通人比,却偷偷拿自己的外貌和自己认为特别好看的人相比,从而得出自己“太丑了”的结论。
行为举止也是自尊的一个方面。做了好事之后,受到他人的表扬,我们会发自内心地骄傲。即便没有因此而受到他人的表扬,自己也会觉得自己是不错的人,这就是一种内在的酬赏。一个健康的个体,希望自己是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不需要面面俱到才能有合适的自尊
能力、社会接纳程度、运动能力、身体外貌和行为举止是比较常见的自我评估的领域。完美的情况是,我们在所有的这些维度,都认为自己不错。
然而,想要健康的生活,就需要有意识去和想要“完美”的想法抗争。在心理学上看,完美的想法本身就是心理疾病的温床。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关注的点可能不一样,一个为自己在篮球场长投中三分球而自豪的人可能不那么介意自己的发型,另一些介意自己外貌的人可能并不对能不能投中三分球感兴趣。
尽管如此,还是有研究表明,把自尊建立在内在(如学习知识的能力和特质)而非外在维度(成绩、长相、金钱和他人认可)的人拥有更好的健康状况。
(王 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