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青春期以后,很多家长会反映自己“不再受欢迎”的各种窘境,家长们在交流中往往有着非常一致的“槽点”,比如日常跟家人的对话只用最简短的“嗯、啊、不用了”等对付;跟同学朋友可以网聊一小时,跟父母的对话框里却只有一个懒得打字的手势表情……是孩子不爱、不需要我们了吗?各种猜测稍加情绪不爽就能怼起来、杠起来,这也就是家长常常在孩子青春期时反应的烦恼。既然是一个普遍的现象,那一定是有共性原因的。孩子大了,有了强烈的独立意识、自主意识,这既是父母希望看到的,也是父母需要慢慢适应、理性退出的过程。但我们关心孩子的心却一直没有变,不能从孩子那里获取更多关于他的信息,则难以心安,甚至会臆测揣摩孩子的各种行为动机,于是误解与争吵频发,所谓“叛逆”行为也随之增多,亲子关系越来越难以经营。不妨尝试一种新的亲子交往方式:路伴——孩子路途中的伙伴。
现在孩子上下学一般都是需要父母接送的,尤其“双减”政策实施后,家庭获得了更多“接送”孩子的机会,孩子在校时间延长,回家后的作业渐少,这便增加了亲子共度的时间。如何做好接送孩子途中的“路伴”呢?
首先要有“伙伴”的行为,不仅是“车夫”。无论是开车、骑车还是步行,要跟孩子找到刚接应上就能“搭讪”的话题。比如:刚跟你一起出校门的同学挺幽默吧,我看你俩有说有笑的;今天好冷啊,我一闻路边烤红薯的味道就好饿,要不我们一人吃一个?看上去似乎“没话找话”,但总比一直低头刷手机,孩子直接上车,然后一路无语回家要温馨很多。提起出校门的同学,或许他会告诉你他叫什么名字,你可以用心记住,下次就说“我看到某某同学先出校门走了,谁来接他啊?”这样他就愿意跟你聊他的朋友,因为你记住了就好像有共同熟识的人了,切忌不要涉及同学之间的攀比话题。
其次要有“陪伴”的意识,不急于说教。早晨出门送孩子上学,可以问问他今天课程的安排,关心他的经历,了解他今天会不会有体育课,穿的是否合适。有没有特别不喜欢的老师或课程,引导他“吐槽”然后在旁边“添油加醋”,这是很好的“共情”,切忌不要搬出那句“老师毕竟是老师,总归是你们表现不好老师才会……”孩子需要理解他的人,青春期的学习生活还是非常辛苦的,要能够感受到他的“价值观”,不立刻做出判断,不要总是说教口吻,而是在以后的生活情境中逐渐交流自己的看法,用讨论的方式让孩子意识到“是非曲直”和“人情世事”。
此外,应有“相伴”的感觉,而不是“探路者”或“背包客”。有的家长认为接送就是确保安全和速度,或者再帮孩子背一下书包,其实这些仅是最基本的功能,“路伴”应该是一种亲情流淌的感觉,和孩子一起前行,可以“勾肩搭背”也可以“拉拉扯扯”,青春期的孩子对父母的身体接触会有意疏远,但在行人往来车辆穿梭的路上,这些接触都会是很自然的行为,时间久了孩子也就习惯了父母的“关爱”并享受着这份温暖。所以,做孩子的“路伴”,珍惜“同行”的机会,巧妙与孩子借机“走近”,真的可以成为一种与青春期孩子融洽相处的选择。
(许红敏)
孩子青春期以后,很多家长会反映自己“不再受欢迎”的各种窘境,家长们在交流中往往有着非常一致的“槽点”,比如日常跟家人的对话只用最简短的“嗯、啊、不用了”等对付;跟同学朋友可以网聊一小时,跟父母的对话框里却只有一个懒得打字的手势表情……是孩子不爱、不需要我们了吗?各种猜测稍加情绪不爽就能怼起来、杠起来,这也就是家长常常在孩子青春期时反应的烦恼。既然是一个普遍的现象,那一定是有共性原因的。孩子大了,有了强烈的独立意识、自主意识,这既是父母希望看到的,也是父母需要慢慢适应、理性退出的过程。但我们关心孩子的心却一直没有变,不能从孩子那里获取更多关于他的信息,则难以心安,甚至会臆测揣摩孩子的各种行为动机,于是误解与争吵频发,所谓“叛逆”行为也随之增多,亲子关系越来越难以经营。不妨尝试一种新的亲子交往方式:路伴——孩子路途中的伙伴。
现在孩子上下学一般都是需要父母接送的,尤其“双减”政策实施后,家庭获得了更多“接送”孩子的机会,孩子在校时间延长,回家后的作业渐少,这便增加了亲子共度的时间。如何做好接送孩子途中的“路伴”呢?
首先要有“伙伴”的行为,不仅是“车夫”。无论是开车、骑车还是步行,要跟孩子找到刚接应上就能“搭讪”的话题。比如:刚跟你一起出校门的同学挺幽默吧,我看你俩有说有笑的;今天好冷啊,我一闻路边烤红薯的味道就好饿,要不我们一人吃一个?看上去似乎“没话找话”,但总比一直低头刷手机,孩子直接上车,然后一路无语回家要温馨很多。提起出校门的同学,或许他会告诉你他叫什么名字,你可以用心记住,下次就说“我看到某某同学先出校门走了,谁来接他啊?”这样他就愿意跟你聊他的朋友,因为你记住了就好像有共同熟识的人了,切忌不要涉及同学之间的攀比话题。
其次要有“陪伴”的意识,不急于说教。早晨出门送孩子上学,可以问问他今天课程的安排,关心他的经历,了解他今天会不会有体育课,穿的是否合适。有没有特别不喜欢的老师或课程,引导他“吐槽”然后在旁边“添油加醋”,这是很好的“共情”,切忌不要搬出那句“老师毕竟是老师,总归是你们表现不好老师才会……”孩子需要理解他的人,青春期的学习生活还是非常辛苦的,要能够感受到他的“价值观”,不立刻做出判断,不要总是说教口吻,而是在以后的生活情境中逐渐交流自己的看法,用讨论的方式让孩子意识到“是非曲直”和“人情世事”。
此外,应有“相伴”的感觉,而不是“探路者”或“背包客”。有的家长认为接送就是确保安全和速度,或者再帮孩子背一下书包,其实这些仅是最基本的功能,“路伴”应该是一种亲情流淌的感觉,和孩子一起前行,可以“勾肩搭背”也可以“拉拉扯扯”,青春期的孩子对父母的身体接触会有意疏远,但在行人往来车辆穿梭的路上,这些接触都会是很自然的行为,时间久了孩子也就习惯了父母的“关爱”并享受着这份温暖。所以,做孩子的“路伴”,珍惜“同行”的机会,巧妙与孩子借机“走近”,真的可以成为一种与青春期孩子融洽相处的选择。
(许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