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未成年> 文章详情
呵护心健康 | 如何破解青少年手机成瘾困局
来源:青少年创新科技网 时间:2025-07-02

  近日,在太原市外国语学校(开城校区)针对初中生举办的心理健康专题讲座上,山西省儿童医院精神卫生科主任张达明揭示了一个令人警醒的现象: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正陷入手机成瘾的泥潭。

手机成瘾:多巴胺劫持下的成长危机

  “每次收手机就跟打仗一样。”家长王女士苦笑着描述她与儿子的日常拉锯战——孩子长期沉迷于游戏,频繁向她索要手机,她曾尝试设定“玩一小时后写作业”的规则,却总是遭到孩子哭闹抗拒。

  类似的场景会在许多家庭反复上演,当家长试图用“奖励手机”或“设定时间”来约束孩子时,往往陷入规则失效的恶性循环。

  这种过度依赖手机的行为,被专业人士定义为“手机成瘾”。张达明从神经科学角度揭示了手机成瘾机制——当孩子刷短视频或玩游戏时,大脑会分泌大量多巴胺,产生“无需努力即可获得的快感”,而这种不可预知的间歇性奖励让他们沉迷于“下一条更精彩”的期待中。不过,这种廉价的快乐并未真正满足孩子们的情感需求,反而会让孩子们因在手机中浪费过多时间而错失通过努力获得更高级幸福感的机会。长期沉迷于手机的孩子,其大脑前额叶皮层的活跃度会降低,他们的自控力会被大大削弱,注意力也会变得短暂且分散,很难适应需要长时间专注的学习过程。

  更严峻的是,手机成瘾会使孩子们的真实社交能力退化。张达明指出,手机游戏和社交媒体虽然能给孩子带来“虚拟社交”的快感,但却剥夺了他们与真实世界进行交流互动的机会。

  手机成瘾同时引发了“延迟满足”问题。许多孩子在使用手机的过程中,形成了“想要什么必须立刻得到”的思维,一旦需求未被满足,便会情绪崩溃。张达明强调,这种趋势若不加以干预,将严重影响青少年的未来发展。

突围之道:培养内驱力与心理韧性

  面对手机成瘾带来的挑战,张达明提出,解决问题的核心在于培养孩子的内驱力和心理韧性,而非单纯依赖外部管控。

  她解释道,内驱力是孩子内心“我想做”的动力源泉。家长可以通过引导孩子参与运动、艺术活动或社会实践,帮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成就感,让孩子从“被动约束”转变为“主动成长”,从而自然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在心理韧性培养方面,张达明建议家长,可以借助孩子感兴趣的明星或运动员的成长故事,让孩子理解成功路上遇到挫折是常态,重要的是学会坚持和克服困难。同时,通过设置循序渐进的小挑战,如逐步延长学习时间,也能有效提升孩子的抗压能力。

  关于具体沟通方法,张达明推荐采用“三步法”。第一步客观描述事实,比如,“我看到你玩了两小时手机”;第二步说出感受,比如,“妈妈有点担心你的眼睛”;第三步提出建设性建议,比如,“咱们明天试试玩40分钟就休息,好不好?”这样减少了指责感,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微信图片_20250702102916.jpg

  张达明特别强调,家长要以身作则,如果自己沉迷于手机却要求孩子自律,任何规则都会失去说服力。她建议每个家庭都建立明确的手机使用规则,家长必须带头遵守约定,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

共建支持网:学校与社会共同努力

  事实上,在手机成瘾背后,不少初中生还经历着更多的成长困境。比如,一到考试就会莫名反复的头痛发热、骤然爆发的情绪火山……这些看似独立的成长难题,正像藤蔓一样缠绕着青春期的孩子,也让无数家长在深夜辗转难眠。

  “这些都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他们在用行为表达内心的痛苦。”张达明解释,青少年时期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心理问题的高发阶段。学业压力、家庭期待、社交关系等多重因素,让青少年陷入“无人理解的孤独”。而手机成瘾,往往是他们逃避现实的“避难所”,背后反映的很可能是更深层的心理需求。

  面对这些心理困境,单靠家庭或学校都难以应对。在相关人士看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需要全社会共同守护。如今,山西正在积极响应国家“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行动,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巡讲,通过医校协作模式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搭建坚实的防护网。

  “只有家校密切配合,才能全面了解孩子的状态。”太原外国语学校(开城校区)心理老师乔娟表示,学校将持续开放心理咨询室,为家长和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此外,学校也会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张达明强调,对于心理问题严重的孩子,家长还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人士的帮助,避免讳疾忌医。

  记者手记

  手机成瘾是时代带给家庭教育的新课题,但并非无解之题。正如张达明所言:“每个问题行为的背后,都是一个渴望被理解的灵魂。”这提醒着我们,解决手机成瘾不能只盯着电子设备,而是要看到孩子的内心,我们要做的不是夺走手机,而是陪他们找回五彩斑斓的真实世界。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携手,才能为困境中的青少年撑起一片成长的天空。

(任皓羽)


  近日,在太原市外国语学校(开城校区)针对初中生举办的心理健康专题讲座上,山西省儿童医院精神卫生科主任张达明揭示了一个令人警醒的现象: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正陷入手机成瘾的泥潭。

手机成瘾:多巴胺劫持下的成长危机

  “每次收手机就跟打仗一样。”家长王女士苦笑着描述她与儿子的日常拉锯战——孩子长期沉迷于游戏,频繁向她索要手机,她曾尝试设定“玩一小时后写作业”的规则,却总是遭到孩子哭闹抗拒。

  类似的场景会在许多家庭反复上演,当家长试图用“奖励手机”或“设定时间”来约束孩子时,往往陷入规则失效的恶性循环。

  这种过度依赖手机的行为,被专业人士定义为“手机成瘾”。张达明从神经科学角度揭示了手机成瘾机制——当孩子刷短视频或玩游戏时,大脑会分泌大量多巴胺,产生“无需努力即可获得的快感”,而这种不可预知的间歇性奖励让他们沉迷于“下一条更精彩”的期待中。不过,这种廉价的快乐并未真正满足孩子们的情感需求,反而会让孩子们因在手机中浪费过多时间而错失通过努力获得更高级幸福感的机会。长期沉迷于手机的孩子,其大脑前额叶皮层的活跃度会降低,他们的自控力会被大大削弱,注意力也会变得短暂且分散,很难适应需要长时间专注的学习过程。

  更严峻的是,手机成瘾会使孩子们的真实社交能力退化。张达明指出,手机游戏和社交媒体虽然能给孩子带来“虚拟社交”的快感,但却剥夺了他们与真实世界进行交流互动的机会。

  手机成瘾同时引发了“延迟满足”问题。许多孩子在使用手机的过程中,形成了“想要什么必须立刻得到”的思维,一旦需求未被满足,便会情绪崩溃。张达明强调,这种趋势若不加以干预,将严重影响青少年的未来发展。

突围之道:培养内驱力与心理韧性

  面对手机成瘾带来的挑战,张达明提出,解决问题的核心在于培养孩子的内驱力和心理韧性,而非单纯依赖外部管控。

  她解释道,内驱力是孩子内心“我想做”的动力源泉。家长可以通过引导孩子参与运动、艺术活动或社会实践,帮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成就感,让孩子从“被动约束”转变为“主动成长”,从而自然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在心理韧性培养方面,张达明建议家长,可以借助孩子感兴趣的明星或运动员的成长故事,让孩子理解成功路上遇到挫折是常态,重要的是学会坚持和克服困难。同时,通过设置循序渐进的小挑战,如逐步延长学习时间,也能有效提升孩子的抗压能力。

  关于具体沟通方法,张达明推荐采用“三步法”。第一步客观描述事实,比如,“我看到你玩了两小时手机”;第二步说出感受,比如,“妈妈有点担心你的眼睛”;第三步提出建设性建议,比如,“咱们明天试试玩40分钟就休息,好不好?”这样减少了指责感,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微信图片_20250702102916.jpg

  张达明特别强调,家长要以身作则,如果自己沉迷于手机却要求孩子自律,任何规则都会失去说服力。她建议每个家庭都建立明确的手机使用规则,家长必须带头遵守约定,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

共建支持网:学校与社会共同努力

  事实上,在手机成瘾背后,不少初中生还经历着更多的成长困境。比如,一到考试就会莫名反复的头痛发热、骤然爆发的情绪火山……这些看似独立的成长难题,正像藤蔓一样缠绕着青春期的孩子,也让无数家长在深夜辗转难眠。

  “这些都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他们在用行为表达内心的痛苦。”张达明解释,青少年时期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心理问题的高发阶段。学业压力、家庭期待、社交关系等多重因素,让青少年陷入“无人理解的孤独”。而手机成瘾,往往是他们逃避现实的“避难所”,背后反映的很可能是更深层的心理需求。

  面对这些心理困境,单靠家庭或学校都难以应对。在相关人士看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需要全社会共同守护。如今,山西正在积极响应国家“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行动,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巡讲,通过医校协作模式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搭建坚实的防护网。

  “只有家校密切配合,才能全面了解孩子的状态。”太原外国语学校(开城校区)心理老师乔娟表示,学校将持续开放心理咨询室,为家长和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此外,学校也会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张达明强调,对于心理问题严重的孩子,家长还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人士的帮助,避免讳疾忌医。

  记者手记

  手机成瘾是时代带给家庭教育的新课题,但并非无解之题。正如张达明所言:“每个问题行为的背后,都是一个渴望被理解的灵魂。”这提醒着我们,解决手机成瘾不能只盯着电子设备,而是要看到孩子的内心,我们要做的不是夺走手机,而是陪他们找回五彩斑斓的真实世界。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携手,才能为困境中的青少年撑起一片成长的天空。

(任皓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