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未成年> 文章详情
当青春期撞上叛逆期:解码孩子“判若两人”的成长真相
来源:青少年创新科技网 时间:2025-07-24

  “我家孩子以前很乖,现在我说什么他都不听,还总和我顶嘴”,“孩子情绪说变就变,上一秒还好好的,下一秒就发脾气,真搞不懂他在想什么”……7 月 19 日,太原市图书馆城市书房(工行山西分行馆)内座无虚席,一场主题为 “解密青春期:叛逆背后的成长密码”的讲座在此举行。山西省儿童医院专职心理治疗师牛怡[1] 的到来,让众多被青春期孩子“叛逆”行为困扰的家长们找到了倾诉窗口。

叛逆背后:青少年的成长必修课

  “孩子突然像换了个人,其实是他们在学着做自己。”讲座伊始,牛怡一句话点破了家长们的困惑。在她看来,青春期孩子行为出现变化,并不是他们在故意找茬,而是心理蜕变、大脑发育与自我意识觉醒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人格独立的必经阶段。

  “孩子不是故意叛逆,是在喊‘请看见我’。”牛怡从心理学角度解释,青春期的叛逆源于自我意识的爆发——孩子们不再满足于“爸妈说什么都对”,开始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并渴望被当作“大人”对待。

  很多家长反映,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情绪波动大、还特别抗拒沟通。牛怡从心理学角度解释,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青少年自我意识的觉醒和独立意识的增强。他们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完全依赖父母,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见,渴望被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对待。

  这种看似“叛逆”的行为背后,隐藏着青少年诸多深层的心理需求。他们渴望获得尊重和理解,希望自己的想法能被家长倾听和认可;他们也需要一定的自主空间,来探索自我和世界;同时,他们还希望在人际交往中获得归属感和认同感。

  牛怡分享了一个典型案例:一名 14 岁的初中生,总是故意和家长对着干,家长让他好好学习,他偏要在房间里偷偷玩手机。经过了解发现,这个孩子是因为觉得家长只关心他的成绩,不关心他的内心想法,所以用这种方式来引起家长的注意。其实,这是青春期孩子正常的心理发展表现,他们通过挑战权威来确立自我边界。

成长阵痛:从社交焦虑到身份困惑

  在牛怡接触的众多案例中,青春期孩子常见的心理困扰问题多种多样。其中,人际交往问题尤为突出,不少孩子不知如何与同学、朋友相处,甚至出现被孤立的情况;学习压力带来的焦虑,同样困扰着许多青少年,他们担心自己成绩下滑,辜负家长和老师的期望;还有一些孩子产生了身份困惑,失去了自我认同感,找不到自己的兴趣和未来方向。

  “这代孩子的心理困扰,还带着鲜明的时代印记。”牛怡补充道。互联网的普及让青少年接触信息的广度远超父辈,社交媒体上的“点赞数”、“粉丝量”成了部分孩子衡量自我价值的标尺。有个初二学生曾告诉她:“每次看到同学们发的旅游照片、新款球鞋,我就觉得自己很普通,爸妈总说‘别比这些’,可他们根本不懂我有多焦虑。”

  快节奏的生活和“内卷”的环境,带来压力的层层叠加,更让不少青少年陷入“想做好却做不到”的自我怀疑。“了解这些后,家长就会明白,孩子的叛逆不是品行问题,而是成长的必经阶段。” 牛怡强调,看清这层逻辑,是化解亲子冲突的第一步。

  当家长与青春期孩子发生冲突时,首先要做的是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冷静。很多家长在面对孩子的叛逆行为时,容易情绪失控,大声呵斥甚至打骂孩子,这样只会激化矛盾。牛怡提醒,家长要避免这些错误做法,而是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在牛怡看来,发生冲突后,想要把“对抗”变成“对话”,关键在于听懂孩子没说出口的话。“就像解密码锁需要找对钥匙,和青春期孩子沟通,也得用对‘钥匙’—— 这‘钥匙’不是道理,而是理解。”牛怡笑着解释,很多亲子冲突的根源,并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家长“没听懂”。

  “说到底,沟通的终极密码就两个字 ——‘看见’。” 牛怡总结,“看见孩子的情绪不是胡闹,而是真实的感受;看见孩子的对抗不是叛逆,而是成长的呐喊;看见他们那些看似不可理喻的行为背后,藏着对被尊重、被理解的渴望。当家长真的看见了,孩子的叛逆自然会慢慢融化。”

沟通密码:用共情化解情绪风暴

  面对孩子的“情绪突变”,牛怡提醒家长,可以通过共情化解。比如孩子因为朋友误会自己而大哭,与其说“这点小事有什么好哭的”,不如说“被朋友误会肯定很难受吧,换作是我也会委屈”。牛怡解释:“先接住他的情绪,他才会愿意听你讲道理。就像人掉进水里时,先给他扔个救生圈,再教他游泳。”

  一名初三女生因为某一次的月考成绩下滑,被爸爸劈头盖脸骂了一句“整天就知道玩,对得起谁”,这名女生当场把试卷撕了扔进垃圾桶,冲进房间锁了门。后来,妈妈隔着门说:“这次没考好,你心里肯定也不好受吧?妈妈知道你最近为了准备舞蹈比赛,确实没睡好。”没过多久,小林的房门就开了。在牛怡看来,“先处理情绪,再解决问题,是与孩子沟通很重要的步骤。”

  牛怡解释,青春期孩子的情绪极为敏感,家长的某一句指责会让这种情绪瞬间“爆炸”。这时候说再多道理,孩子的大脑也听不进去。不如先安慰他们,再共情感受,等孩子情绪平复了,再慢慢聊问题。就像烧开水时,得先关火,才能倒出热水。

  在讲座中,牛怡分享了几个实用妙招,帮助家长把与孩子的冲突变成有效沟通的契机。一是“换位思考法”,家长可以试着想象自己处于孩子的位置,感受他们的情绪和想法,这样能更好地理解孩子;二是“积极倾听法”,在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家长要认真倾听,不要中途打断,等孩子说完后再发表自己的看法;三是 “共同解决问题法”,当遇到问题时,家长和孩子可以一起商量解决办法,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尊重和重视。

【记者手记】

青春期孩子的叛逆从不是洪水猛兽,而是孩子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当家庭用理解搭建沟通桥梁,学校用包容提供成长土壤,社会用专业筑牢安全防线,每个青春期的孩子都能在多方守护中,平稳走过这段暴风骤雨的时光,长成更完整、更强大的自己。

  (白金鑫)


  “我家孩子以前很乖,现在我说什么他都不听,还总和我顶嘴”,“孩子情绪说变就变,上一秒还好好的,下一秒就发脾气,真搞不懂他在想什么”……7 月 19 日,太原市图书馆城市书房(工行山西分行馆)内座无虚席,一场主题为 “解密青春期:叛逆背后的成长密码”的讲座在此举行。山西省儿童医院专职心理治疗师牛怡[1] 的到来,让众多被青春期孩子“叛逆”行为困扰的家长们找到了倾诉窗口。

叛逆背后:青少年的成长必修课

  “孩子突然像换了个人,其实是他们在学着做自己。”讲座伊始,牛怡一句话点破了家长们的困惑。在她看来,青春期孩子行为出现变化,并不是他们在故意找茬,而是心理蜕变、大脑发育与自我意识觉醒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人格独立的必经阶段。

  “孩子不是故意叛逆,是在喊‘请看见我’。”牛怡从心理学角度解释,青春期的叛逆源于自我意识的爆发——孩子们不再满足于“爸妈说什么都对”,开始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并渴望被当作“大人”对待。

  很多家长反映,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情绪波动大、还特别抗拒沟通。牛怡从心理学角度解释,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青少年自我意识的觉醒和独立意识的增强。他们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完全依赖父母,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见,渴望被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对待。

  这种看似“叛逆”的行为背后,隐藏着青少年诸多深层的心理需求。他们渴望获得尊重和理解,希望自己的想法能被家长倾听和认可;他们也需要一定的自主空间,来探索自我和世界;同时,他们还希望在人际交往中获得归属感和认同感。

  牛怡分享了一个典型案例:一名 14 岁的初中生,总是故意和家长对着干,家长让他好好学习,他偏要在房间里偷偷玩手机。经过了解发现,这个孩子是因为觉得家长只关心他的成绩,不关心他的内心想法,所以用这种方式来引起家长的注意。其实,这是青春期孩子正常的心理发展表现,他们通过挑战权威来确立自我边界。

成长阵痛:从社交焦虑到身份困惑

  在牛怡接触的众多案例中,青春期孩子常见的心理困扰问题多种多样。其中,人际交往问题尤为突出,不少孩子不知如何与同学、朋友相处,甚至出现被孤立的情况;学习压力带来的焦虑,同样困扰着许多青少年,他们担心自己成绩下滑,辜负家长和老师的期望;还有一些孩子产生了身份困惑,失去了自我认同感,找不到自己的兴趣和未来方向。

  “这代孩子的心理困扰,还带着鲜明的时代印记。”牛怡补充道。互联网的普及让青少年接触信息的广度远超父辈,社交媒体上的“点赞数”、“粉丝量”成了部分孩子衡量自我价值的标尺。有个初二学生曾告诉她:“每次看到同学们发的旅游照片、新款球鞋,我就觉得自己很普通,爸妈总说‘别比这些’,可他们根本不懂我有多焦虑。”

  快节奏的生活和“内卷”的环境,带来压力的层层叠加,更让不少青少年陷入“想做好却做不到”的自我怀疑。“了解这些后,家长就会明白,孩子的叛逆不是品行问题,而是成长的必经阶段。” 牛怡强调,看清这层逻辑,是化解亲子冲突的第一步。

  当家长与青春期孩子发生冲突时,首先要做的是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冷静。很多家长在面对孩子的叛逆行为时,容易情绪失控,大声呵斥甚至打骂孩子,这样只会激化矛盾。牛怡提醒,家长要避免这些错误做法,而是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在牛怡看来,发生冲突后,想要把“对抗”变成“对话”,关键在于听懂孩子没说出口的话。“就像解密码锁需要找对钥匙,和青春期孩子沟通,也得用对‘钥匙’—— 这‘钥匙’不是道理,而是理解。”牛怡笑着解释,很多亲子冲突的根源,并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家长“没听懂”。

  “说到底,沟通的终极密码就两个字 ——‘看见’。” 牛怡总结,“看见孩子的情绪不是胡闹,而是真实的感受;看见孩子的对抗不是叛逆,而是成长的呐喊;看见他们那些看似不可理喻的行为背后,藏着对被尊重、被理解的渴望。当家长真的看见了,孩子的叛逆自然会慢慢融化。”

沟通密码:用共情化解情绪风暴

  面对孩子的“情绪突变”,牛怡提醒家长,可以通过共情化解。比如孩子因为朋友误会自己而大哭,与其说“这点小事有什么好哭的”,不如说“被朋友误会肯定很难受吧,换作是我也会委屈”。牛怡解释:“先接住他的情绪,他才会愿意听你讲道理。就像人掉进水里时,先给他扔个救生圈,再教他游泳。”

  一名初三女生因为某一次的月考成绩下滑,被爸爸劈头盖脸骂了一句“整天就知道玩,对得起谁”,这名女生当场把试卷撕了扔进垃圾桶,冲进房间锁了门。后来,妈妈隔着门说:“这次没考好,你心里肯定也不好受吧?妈妈知道你最近为了准备舞蹈比赛,确实没睡好。”没过多久,小林的房门就开了。在牛怡看来,“先处理情绪,再解决问题,是与孩子沟通很重要的步骤。”

  牛怡解释,青春期孩子的情绪极为敏感,家长的某一句指责会让这种情绪瞬间“爆炸”。这时候说再多道理,孩子的大脑也听不进去。不如先安慰他们,再共情感受,等孩子情绪平复了,再慢慢聊问题。就像烧开水时,得先关火,才能倒出热水。

  在讲座中,牛怡分享了几个实用妙招,帮助家长把与孩子的冲突变成有效沟通的契机。一是“换位思考法”,家长可以试着想象自己处于孩子的位置,感受他们的情绪和想法,这样能更好地理解孩子;二是“积极倾听法”,在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家长要认真倾听,不要中途打断,等孩子说完后再发表自己的看法;三是 “共同解决问题法”,当遇到问题时,家长和孩子可以一起商量解决办法,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尊重和重视。

【记者手记】

青春期孩子的叛逆从不是洪水猛兽,而是孩子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当家庭用理解搭建沟通桥梁,学校用包容提供成长土壤,社会用专业筑牢安全防线,每个青春期的孩子都能在多方守护中,平稳走过这段暴风骤雨的时光,长成更完整、更强大的自己。

  (白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