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青》是王纪峰的第二本诗集。全部诗稿,有诗百余首,分四辑,各辑没有标题,有一种“留白”之感。我浏览了一下目录,发现其中有“风陵渡”“西侯度”“九峰山”等熟悉的地名,就顺“藤”摸瓜,拜读了这本诗集。
读王纪峰的诗,“本真写作”四个字立刻“跃”入脑海。他以我手写我心,关注生活,亲近日常,从熟悉的事物和场景中撷取诗的元素,从本真的审美角度寻找诗性和意象,带领读者进入现实生活的现场。所以,我说王纪峰的诗是“生活的诗意化表达”。
现实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土壤。现实主义书写是一个诗人的基本功,在一定程度上讲,诗人都是在练习这个基本功。王纪峰同志显然是一个善于千锤百炼的手艺人。他就好像是一个铁匠,把一件件从现实生活中发现的毛铁经过炉烧、锻打、淬火等各个环节,变成一件件朴实的、发光的、经久的用具或工艺品。
“生活的诗意化表达”首先是现场性。在这本诗集中,诗歌的现场感特别强烈,这是作者情感炽烈与理性思索的结晶。它没有过多的委婉和矫揉造作,黑就是黑,白就是白,所见所思,就寄寓于文字间。这是一个诗人最真实的“封面”,如《古柏的意义》这首诗中,古寺、古柏、栅栏、扬水泵房、枝叶等物象构成的场景极具现场感。我们不知道这个地方是哪里,但这样的现场感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我们山西省芮城的大禹渡扬水工程,因为那里就有一棵千年古柏,古柏的不远处就有一座古寺。
“生活的诗意化表达”当然还是热爱性。热爱是诗人的最基本的性格,热爱自然、热爱人世、热爱劳作,甚至热爱苦难生存中的人们,王纪峰显然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正是因为热爱,才关注现实,才在现实中发现诗不在远方,就在目下。赞颂生活带来的润泽,讴歌生命存在的美好。如《春的鸣奏》这首诗中“小鸟终于啄破冬蛰的寂寞”“街心树兴奋地扑了一脸粉”“湖边桃枝爬满它羞涩的笑颜”等诗句,足以看出诗人的爱。又如《永恒的味道》《孤独的旅行》《驮着夕阳走了一会儿》《在月光的风里》等诗,浓情爱意藏于字里行间。
“生活的诗意化表达”又体现为作者深厚的现实性。诗人的视觉不在高天流云,而是低向人间烟火的。人间的艰难、不幸、平凡是诗人产生诗意的切点,也正是诗人悲悯的对象。这一点在王纪峰诗中处处彰显着,犹为可贵。从王纪峰的诗句中,总能体味出他实在做人、认真做事的品格,这既是每一位诗歌创作者应该具有的品格,也是诗歌能够拨动人心弦的关键所在。王纪峰诗的字里行间,无不淋漓尽致地袒露着这种诗人及诗歌的本性。如《错爱》第二段“最惨的是旱地麦子/从头到脚被泡得肤色发灰/三分之一麦粒长出雀斑/麦芒发黑,麦芽也长出细长的绿针。”这一段不仅可以看出作者的观察细致,还可以看出作者对农民农事的感伤忧怀。
“生活的诗意化表达”还体现为一定的反思性。诗人扎西才让说:“人性、反思、出路,是诗人面对的重要问题。”诗人面对生活的现场,如果不进行一番深刻的思考,那一定是对生活的照搬照抄,作品绝无新意,也无深刻的思想性,没有可能抵达生活的高度,所以诗人又必须极具理性思维和反省精神。《泛青》诗集中的许多诗,都是诗人思考的“果实”,有的甚至涩涩的,加持了些隐隐的质疑,质疑却又浅浅低吟,犹如轻风拂面,让人撩拨却不尽然,破而未破,勾魂之感,令人眩目。
总之,王纪峰的诗,能让人从他的作品中领略到一颗植根于现实的博爱之心,体悟到诗人的生命精神和人格境界。
(作者系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 芮城县作协副主席)
(杨自莹)
《泛青》是王纪峰的第二本诗集。全部诗稿,有诗百余首,分四辑,各辑没有标题,有一种“留白”之感。我浏览了一下目录,发现其中有“风陵渡”“西侯度”“九峰山”等熟悉的地名,就顺“藤”摸瓜,拜读了这本诗集。
读王纪峰的诗,“本真写作”四个字立刻“跃”入脑海。他以我手写我心,关注生活,亲近日常,从熟悉的事物和场景中撷取诗的元素,从本真的审美角度寻找诗性和意象,带领读者进入现实生活的现场。所以,我说王纪峰的诗是“生活的诗意化表达”。
现实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土壤。现实主义书写是一个诗人的基本功,在一定程度上讲,诗人都是在练习这个基本功。王纪峰同志显然是一个善于千锤百炼的手艺人。他就好像是一个铁匠,把一件件从现实生活中发现的毛铁经过炉烧、锻打、淬火等各个环节,变成一件件朴实的、发光的、经久的用具或工艺品。
“生活的诗意化表达”首先是现场性。在这本诗集中,诗歌的现场感特别强烈,这是作者情感炽烈与理性思索的结晶。它没有过多的委婉和矫揉造作,黑就是黑,白就是白,所见所思,就寄寓于文字间。这是一个诗人最真实的“封面”,如《古柏的意义》这首诗中,古寺、古柏、栅栏、扬水泵房、枝叶等物象构成的场景极具现场感。我们不知道这个地方是哪里,但这样的现场感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我们山西省芮城的大禹渡扬水工程,因为那里就有一棵千年古柏,古柏的不远处就有一座古寺。
“生活的诗意化表达”当然还是热爱性。热爱是诗人的最基本的性格,热爱自然、热爱人世、热爱劳作,甚至热爱苦难生存中的人们,王纪峰显然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正是因为热爱,才关注现实,才在现实中发现诗不在远方,就在目下。赞颂生活带来的润泽,讴歌生命存在的美好。如《春的鸣奏》这首诗中“小鸟终于啄破冬蛰的寂寞”“街心树兴奋地扑了一脸粉”“湖边桃枝爬满它羞涩的笑颜”等诗句,足以看出诗人的爱。又如《永恒的味道》《孤独的旅行》《驮着夕阳走了一会儿》《在月光的风里》等诗,浓情爱意藏于字里行间。
“生活的诗意化表达”又体现为作者深厚的现实性。诗人的视觉不在高天流云,而是低向人间烟火的。人间的艰难、不幸、平凡是诗人产生诗意的切点,也正是诗人悲悯的对象。这一点在王纪峰诗中处处彰显着,犹为可贵。从王纪峰的诗句中,总能体味出他实在做人、认真做事的品格,这既是每一位诗歌创作者应该具有的品格,也是诗歌能够拨动人心弦的关键所在。王纪峰诗的字里行间,无不淋漓尽致地袒露着这种诗人及诗歌的本性。如《错爱》第二段“最惨的是旱地麦子/从头到脚被泡得肤色发灰/三分之一麦粒长出雀斑/麦芒发黑,麦芽也长出细长的绿针。”这一段不仅可以看出作者的观察细致,还可以看出作者对农民农事的感伤忧怀。
“生活的诗意化表达”还体现为一定的反思性。诗人扎西才让说:“人性、反思、出路,是诗人面对的重要问题。”诗人面对生活的现场,如果不进行一番深刻的思考,那一定是对生活的照搬照抄,作品绝无新意,也无深刻的思想性,没有可能抵达生活的高度,所以诗人又必须极具理性思维和反省精神。《泛青》诗集中的许多诗,都是诗人思考的“果实”,有的甚至涩涩的,加持了些隐隐的质疑,质疑却又浅浅低吟,犹如轻风拂面,让人撩拨却不尽然,破而未破,勾魂之感,令人眩目。
总之,王纪峰的诗,能让人从他的作品中领略到一颗植根于现实的博爱之心,体悟到诗人的生命精神和人格境界。
(作者系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 芮城县作协副主席)
(杨自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