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文章详情
横空出世受欢迎,哪吒到底从哪来?
来源:青少年创新科技网 时间:2025-02-18

  “是他,就是他,少年英雄,小哪吒”……从《哪吒之魔童降世》的50.35亿票房,再到《哪吒之魔童闹海》创中国影史票房新纪录,“哪吒”系列电影,以一如既往的热血与激情,带动了全社会对哪吒的广泛关注。那么,哪吒到底从何而来呢?我们从信仰传说里找寻答案。

  从名字就能看出,哪吒是一位外来的小朋友,并非中土人士。

  一般认为,哪吒的名字来源于梵文“那罗鸠婆”,意为“可爱”,是佛教中北方毗沙门天王(多闻天王)的儿子。在佛教中,哪吒是一位护法神,具有为众生消除魔障、摧伏恶鬼的职责。

  在早期佛教里,哪吒长相较为威猛,通常被描述为“三头六臂”或“三头八臂”,手持各种法器,如戟、塔等,象征其强大的力量和神通。他的形象中还带有“恶眼”,但并非凶恶,而是意在彰显其疾恶如仇的性格。

  两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到了唐代,哪吒开始出现在中土的佛教经典中,如《不空罥(juàn)索神变真言经》《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其形象被描述为“手捧戟,以恶眼见四方”,仍然具有威猛的护法神特征,与后来的童子形象差别很大。

  那么,哪吒与李靖是如何成为父子的呢?

  李靖这个人历史上真实存在,是唐朝名将,曾率军平定东突厥,被唐太宗李世民尊崇为“战神”。正是在唐代,毗沙门天王信仰在我国民间广泛传播,由于李靖和毗沙门天王都具有“护国佑民”的特征,民间逐渐将两者融合,形成了“托塔天王李靖”。随着李靖被神化为毗沙门天王,作为毗沙门天王之子的哪吒自然成为李靖的儿子。

  哪吒故事的本土化还在继续。宋代禅宗典籍中,终于出现了哪吒“析肉还母,析骨还父”的故事,这一情节最初是为了调和佛教思想与儒家伦理之间的冲突。禅宗通过这一故事强调“心性本净、不假外求”的理念,但也引发了儒家学者的争议。

  不过,此时对哪吒形象影响更大的,还要说是道教。

  道教视哪吒为神兵神将的统帅,称“天坛元帅”或“威灵显赫大将军”,传说玉帝命他永镇天门。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记载:“哪吒本是玉皇驾下大罗仙,身长六丈,首带金轮,三头九眼八臂,足踏盘石,手持法律,大喊一声云降雨从,乾坤烁动。因世界多魔王,玉帝命降凡,以故托胎于托塔天王李靖。”

  哪吒被人们所熟知的宝物和神功,大多和道教有关。洪迈的《夷坚志》中提到了哪吒的咒语“火毯咒”,这种咒语是典型的道教咒语。在道教传统中,火神华光天王、护法神灵官脚下都踩着一个轮子形状的物体,体现在哪吒身上就是“风火轮”。

  后来《封神演义》与《西游记》中所讲述的哪吒闹海故事,基本是根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的记载改编而成。在《西游记》中,哪吒成为玉皇大帝的天兵统帅,被封为“三坛海会大神”。《封神演义》则将哪吒塑造为灵珠子转世,进一步强化了其道教背景。

  哪吒的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所推崇的道德观念,如忠诚、勇敢、智慧等。这些品质曾是引导社会风气向善的重要力量。

  (国家治理杂志)

  “是他,就是他,少年英雄,小哪吒”……从《哪吒之魔童降世》的50.35亿票房,再到《哪吒之魔童闹海》创中国影史票房新纪录,“哪吒”系列电影,以一如既往的热血与激情,带动了全社会对哪吒的广泛关注。那么,哪吒到底从何而来呢?我们从信仰传说里找寻答案。

  从名字就能看出,哪吒是一位外来的小朋友,并非中土人士。

  一般认为,哪吒的名字来源于梵文“那罗鸠婆”,意为“可爱”,是佛教中北方毗沙门天王(多闻天王)的儿子。在佛教中,哪吒是一位护法神,具有为众生消除魔障、摧伏恶鬼的职责。

  在早期佛教里,哪吒长相较为威猛,通常被描述为“三头六臂”或“三头八臂”,手持各种法器,如戟、塔等,象征其强大的力量和神通。他的形象中还带有“恶眼”,但并非凶恶,而是意在彰显其疾恶如仇的性格。

  两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到了唐代,哪吒开始出现在中土的佛教经典中,如《不空罥(juàn)索神变真言经》《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其形象被描述为“手捧戟,以恶眼见四方”,仍然具有威猛的护法神特征,与后来的童子形象差别很大。

  那么,哪吒与李靖是如何成为父子的呢?

  李靖这个人历史上真实存在,是唐朝名将,曾率军平定东突厥,被唐太宗李世民尊崇为“战神”。正是在唐代,毗沙门天王信仰在我国民间广泛传播,由于李靖和毗沙门天王都具有“护国佑民”的特征,民间逐渐将两者融合,形成了“托塔天王李靖”。随着李靖被神化为毗沙门天王,作为毗沙门天王之子的哪吒自然成为李靖的儿子。

  哪吒故事的本土化还在继续。宋代禅宗典籍中,终于出现了哪吒“析肉还母,析骨还父”的故事,这一情节最初是为了调和佛教思想与儒家伦理之间的冲突。禅宗通过这一故事强调“心性本净、不假外求”的理念,但也引发了儒家学者的争议。

  不过,此时对哪吒形象影响更大的,还要说是道教。

  道教视哪吒为神兵神将的统帅,称“天坛元帅”或“威灵显赫大将军”,传说玉帝命他永镇天门。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记载:“哪吒本是玉皇驾下大罗仙,身长六丈,首带金轮,三头九眼八臂,足踏盘石,手持法律,大喊一声云降雨从,乾坤烁动。因世界多魔王,玉帝命降凡,以故托胎于托塔天王李靖。”

  哪吒被人们所熟知的宝物和神功,大多和道教有关。洪迈的《夷坚志》中提到了哪吒的咒语“火毯咒”,这种咒语是典型的道教咒语。在道教传统中,火神华光天王、护法神灵官脚下都踩着一个轮子形状的物体,体现在哪吒身上就是“风火轮”。

  后来《封神演义》与《西游记》中所讲述的哪吒闹海故事,基本是根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的记载改编而成。在《西游记》中,哪吒成为玉皇大帝的天兵统帅,被封为“三坛海会大神”。《封神演义》则将哪吒塑造为灵珠子转世,进一步强化了其道教背景。

  哪吒的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所推崇的道德观念,如忠诚、勇敢、智慧等。这些品质曾是引导社会风气向善的重要力量。

  (国家治理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