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文章详情
手帕的中国旅行
来源:青少年创新科技网 时间:2025-06-19

  要追溯手帕的起源和历史,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巾。东汉刘熙的《释名》中说:“巾,谨也。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当自谨修于四教也。”在古代,“礼不下庶人”,同是20岁的成年礼,“士”以上的贵族要戴“冠”,庶民隶卒只能用“巾”将头发束起,以示成人后的严谨庄重。随着帽子的出现,头巾的使用渐渐弱化。不过用布包裹、覆盖头发的习俗却保留了下来。直到今天,我国北方不少农村地区的女性仍有将手帕罩在头顶以遮阳防尘的习惯。

  从材质上看,我国最早的巾是葛布。《礼记·曲礼》中记载:“为天子削瓜者副之,巾以絺。为国君者华之,巾以绤。”意思是,为天子削瓜的,削后要把瓜切成四瓣并从中横断开来,然后用细葛布巾覆盖着送上;为诸侯削瓜的,削后要把瓜切成两半再从中横断开来,然后用粗葛布巾覆盖着送上。随着古代中国丝织业的发展,轻盈透气的丝质手帕开始出现。

  丝绸之路的开辟,让中国与周边国家和民族的交流日益频繁,丝绸手帕也借此流传到远方。如在波斯民族史诗《列王纪》中,我们就发现了中国手帕的身影。当年萨珊王朝的国王巴赫拉姆·古尔(420—438年在位)曾使用过一块来自中国的手帕:“巴赫拉姆略进饮食倒头沉入梦中,他用一块中国的手帕盖住面孔。”从记述来看,可用于覆面睡眠的手帕当属轻盈透气的丝绸制品。

  历史记载显示,曹操可能是我国可以确定的较早使用手帕的历史名人。三国时期的《曹瞒传》说:“(太祖)被服轻绡,身自佩小鞶囊,以盛手巾细物,时或冠帢帽以见宾客。”2006年,考古工作者对河南省安阳市的曹操高陵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人们在出土的石碑上发现了“绒手巾”的字样,专家们考证“绒手巾”可能就是曹操生前所用之物。

  历史学家王子今教授认为,对“绒手巾”和“绒”的解释,应当考虑“戎”的意义。换言之,手帕的制作和使用,有可能受到中原以外民族文化的影响。如《天工开物》中记载:“凡绵羊剪毳,粗者为毡,细者为绒。”但不管是毡还是绒,历史上都来自中原以西的地区,所谓“机织、羊种皆彼时归夷传来,故至今织工皆其族类,中国无与也”。

  从用途上看,早期的中国手帕主要用于拭泪擦汗。如汉代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中就有“阿女默无声,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的描述。南朝时期的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文学”篇中记载:“谢镇西少时,闻殷浩能清言,故往造之。殷未过有所通,为谢标榜诸义,作数百语,既有佳致,兼辞条丰蔚,甚足以动心骇听。谢注神倾意,不觉流汗交面。殷徐语左右‘取手巾与谢郎拭面’。”到了五代十国,南唐后主李煜还写过一首名为《书灵筵手巾》的诗:“浮生共憔悴,壮岁失婵娟。汗手遗香渍,痕眉染黛烟。”

  当然,手帕也能用于古人临时包裹小物品,南朝《高僧传》中就记载了高僧法献用手帕包裹佛祖释迦牟尼的牙齿的故事:“以锦手巾盛牙,绕山东而去,至今竟不测所在。”元明戏曲艺术成熟后,手帕从《牡丹亭》等戏曲文本走入舞台,成为表演道具,随后也应用于相声、二人转等民间舞台艺术。

  到了明代,中国手帕还以国礼身份走向海外,开启了一段小器物的大旅行。据《大明会典》中记载,明朝初年,朝廷曾向周边前来朝贡的国家赏赐物品,在赏赐爪哇国和婆罗国的物品清单中就有手帕。

  (刘小方)


  要追溯手帕的起源和历史,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巾。东汉刘熙的《释名》中说:“巾,谨也。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当自谨修于四教也。”在古代,“礼不下庶人”,同是20岁的成年礼,“士”以上的贵族要戴“冠”,庶民隶卒只能用“巾”将头发束起,以示成人后的严谨庄重。随着帽子的出现,头巾的使用渐渐弱化。不过用布包裹、覆盖头发的习俗却保留了下来。直到今天,我国北方不少农村地区的女性仍有将手帕罩在头顶以遮阳防尘的习惯。

  从材质上看,我国最早的巾是葛布。《礼记·曲礼》中记载:“为天子削瓜者副之,巾以絺。为国君者华之,巾以绤。”意思是,为天子削瓜的,削后要把瓜切成四瓣并从中横断开来,然后用细葛布巾覆盖着送上;为诸侯削瓜的,削后要把瓜切成两半再从中横断开来,然后用粗葛布巾覆盖着送上。随着古代中国丝织业的发展,轻盈透气的丝质手帕开始出现。

  丝绸之路的开辟,让中国与周边国家和民族的交流日益频繁,丝绸手帕也借此流传到远方。如在波斯民族史诗《列王纪》中,我们就发现了中国手帕的身影。当年萨珊王朝的国王巴赫拉姆·古尔(420—438年在位)曾使用过一块来自中国的手帕:“巴赫拉姆略进饮食倒头沉入梦中,他用一块中国的手帕盖住面孔。”从记述来看,可用于覆面睡眠的手帕当属轻盈透气的丝绸制品。

  历史记载显示,曹操可能是我国可以确定的较早使用手帕的历史名人。三国时期的《曹瞒传》说:“(太祖)被服轻绡,身自佩小鞶囊,以盛手巾细物,时或冠帢帽以见宾客。”2006年,考古工作者对河南省安阳市的曹操高陵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人们在出土的石碑上发现了“绒手巾”的字样,专家们考证“绒手巾”可能就是曹操生前所用之物。

  历史学家王子今教授认为,对“绒手巾”和“绒”的解释,应当考虑“戎”的意义。换言之,手帕的制作和使用,有可能受到中原以外民族文化的影响。如《天工开物》中记载:“凡绵羊剪毳,粗者为毡,细者为绒。”但不管是毡还是绒,历史上都来自中原以西的地区,所谓“机织、羊种皆彼时归夷传来,故至今织工皆其族类,中国无与也”。

  从用途上看,早期的中国手帕主要用于拭泪擦汗。如汉代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中就有“阿女默无声,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的描述。南朝时期的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文学”篇中记载:“谢镇西少时,闻殷浩能清言,故往造之。殷未过有所通,为谢标榜诸义,作数百语,既有佳致,兼辞条丰蔚,甚足以动心骇听。谢注神倾意,不觉流汗交面。殷徐语左右‘取手巾与谢郎拭面’。”到了五代十国,南唐后主李煜还写过一首名为《书灵筵手巾》的诗:“浮生共憔悴,壮岁失婵娟。汗手遗香渍,痕眉染黛烟。”

  当然,手帕也能用于古人临时包裹小物品,南朝《高僧传》中就记载了高僧法献用手帕包裹佛祖释迦牟尼的牙齿的故事:“以锦手巾盛牙,绕山东而去,至今竟不测所在。”元明戏曲艺术成熟后,手帕从《牡丹亭》等戏曲文本走入舞台,成为表演道具,随后也应用于相声、二人转等民间舞台艺术。

  到了明代,中国手帕还以国礼身份走向海外,开启了一段小器物的大旅行。据《大明会典》中记载,明朝初年,朝廷曾向周边前来朝贡的国家赏赐物品,在赏赐爪哇国和婆罗国的物品清单中就有手帕。

  (刘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