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文章详情
中国美学史上的“洛阳”
来源:青少年创新科技网 时间:2025-06-19

  关于传统中国的属性,现代以来,有学者强调它的农业性或乡村性,如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也有学者强调它的城市性或城邦性质,如何兹全的《中国古代社会》。但总体而言,城乡二元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框架特征。同样,在美学层面,中国美学是传统农耕文明的产物,农业性是其最具有奠基意义的属性,但人以乡村为背景的山水赏会、田园梦想和相关的文学艺术活动,往往有隐在的城市视角,以城市回望或反视乡村构成了中国美学的基本审美方式。

  在这一审美方式形成的过程中,洛阳具有非凡的意义。从中国城市史看,从仰韶文化时期的村落到龙山时期的区域城市,再到跨区域的王城的出现,是早期中国形成的标志,也是理解城乡关系递变的线索。洛阳的意义在于它是中国传统王城从自然发展向自觉建构的转折点,其标志是周公营洛。这一起点使其成为中国早期礼制观念的物态形式,成为中国传统礼制城市的典范。与此相应,洛阳中心成为王权中心的象征,它与天下的关系则被具化为王权与天下、华夏与四夷的主从关系。对于一般意义上的城乡关系而言,这种从洛阳开始的主从关系具有起点和原型意义。

  在中国王城史上,洛阳因居于“天下之中”而被赋予无限神圣价值。后世,中国传统王城不断变迁,洛阳城则经历了一次次废墟化和一次次重建,但无论是经历了空间地理位置的挪移还是时间及历史的变迁,“洛阳”从来没有消失过,因为后世中国王城的建制和功能均来自对这一旧都的模仿。这样,对“洛阳旧制”的复制就成为认识中国王城史的主干性线索,它在不同地域和时代形成的变体,则透示出中国王城史的发展。

  据此,理解中国古代的城市美学,必须从洛阳出发。首先,洛阳城市建制的礼仪化,为认识中国传统城市的审美特性提供了范本;它在阐释中获得的神圣性则是中国美学对人工造物给予高度肯定的强化象征。其次,从洛阳出发的天下观构成了传统中国审美地理学的基本观念,也为认识中国美学的城乡主从关系提供了模板。最后,中国传统王城对洛阳的复制和这座王城的不断废墟化,使其逐步从实体城市蜕变为审美意象,成为中国美学精神的映像形式。

(刘成纪)


  关于传统中国的属性,现代以来,有学者强调它的农业性或乡村性,如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也有学者强调它的城市性或城邦性质,如何兹全的《中国古代社会》。但总体而言,城乡二元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框架特征。同样,在美学层面,中国美学是传统农耕文明的产物,农业性是其最具有奠基意义的属性,但人以乡村为背景的山水赏会、田园梦想和相关的文学艺术活动,往往有隐在的城市视角,以城市回望或反视乡村构成了中国美学的基本审美方式。

  在这一审美方式形成的过程中,洛阳具有非凡的意义。从中国城市史看,从仰韶文化时期的村落到龙山时期的区域城市,再到跨区域的王城的出现,是早期中国形成的标志,也是理解城乡关系递变的线索。洛阳的意义在于它是中国传统王城从自然发展向自觉建构的转折点,其标志是周公营洛。这一起点使其成为中国早期礼制观念的物态形式,成为中国传统礼制城市的典范。与此相应,洛阳中心成为王权中心的象征,它与天下的关系则被具化为王权与天下、华夏与四夷的主从关系。对于一般意义上的城乡关系而言,这种从洛阳开始的主从关系具有起点和原型意义。

  在中国王城史上,洛阳因居于“天下之中”而被赋予无限神圣价值。后世,中国传统王城不断变迁,洛阳城则经历了一次次废墟化和一次次重建,但无论是经历了空间地理位置的挪移还是时间及历史的变迁,“洛阳”从来没有消失过,因为后世中国王城的建制和功能均来自对这一旧都的模仿。这样,对“洛阳旧制”的复制就成为认识中国王城史的主干性线索,它在不同地域和时代形成的变体,则透示出中国王城史的发展。

  据此,理解中国古代的城市美学,必须从洛阳出发。首先,洛阳城市建制的礼仪化,为认识中国传统城市的审美特性提供了范本;它在阐释中获得的神圣性则是中国美学对人工造物给予高度肯定的强化象征。其次,从洛阳出发的天下观构成了传统中国审美地理学的基本观念,也为认识中国美学的城乡主从关系提供了模板。最后,中国传统王城对洛阳的复制和这座王城的不断废墟化,使其逐步从实体城市蜕变为审美意象,成为中国美学精神的映像形式。

(刘成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