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起,由太原市红十字会主办,为期一个月的“史海撷萃 人道之光”红十字文化史料陈列展在山西博物院正式开展。本场展览汇集了邮票邮品、衣帽物品、任命文书、会员证章、袖章标识、纪念徽章、报刊书籍、文件资料、装备器械、照片挂图等十类、1000余件红十字文化史料,再现了时光长河中那些被血泪与汗水浸润的片段,见证了红十字运动跨越世纪的人道主义历程。
文明对话:当博物院遇见红十字
走进山西博物院,巨型红十字标志如火焰般跃动于侧厅墙面。诞生于战场的国际红十字运动,历经160余年发展,已从战场救护延伸至公共卫生、灾害救援、生命教育等多元领域。在中国,从1904年上海万国红十字会成立到抗战时期医疗队跨越封锁线,从唐山大地震的紧急救援到新冠疫情期间的物资支援,一件件文物见证着中国红十字会的百年历程。
此次展览通过200余幅历史照片、300多件文书资料、500余件实物,呈现出红十字运动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
不同于常规历史展的线性叙事,本次展览在沿用传统博物馆的“玻璃柜+说明牌”形式之外,还将红十字精神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体验。太原市红十字会专门设立应急救护体验区,配备自动体外除颤仪教学机,让观众在模拟操作中掌握急救技能。
时空交响:文物里的生命史诗
在文件资料类区域,1924年中国红十字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册静静地躺在展柜中,吸引观众驻足。“布衣将军”冯玉祥在扉页写道“心精力果 众志成城 救人无算 分会如林”,这件展品证明了中华文明救死扶伤的传统从未断绝。
最震撼的莫过于器械装备类区域,这个展区主要展示了相关国家的红十字工作人员在战地救护中的用品。其中一件1938年制作的“中国红十字会救护队”棉袍,它的袖口处依稀可见点点血迹与火药灼烧过的痕迹。
在照片挂图类区域,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定格历史瞬间,它们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重要桥梁。抗战时期红十字医护人员的诊疗照片、上海红十字会编印的急救挂图、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及部分地方红十字会卫生员的救护训练教材……每张照片背后都藏着一个用血泪铸成的救护之心,照片上的他们,是真正的“白衣天使”。
文化火种:打造永不落幕的展览
本次展览的文物,在征集过程中堪称一场“文化抢救行动”。两年前,太原市红十字会辗转联系到收藏爱好者高六模先生,高先生将珍藏的红十字袖章、民国时期的会员证等史料交由太原市红十字会进行展览。太原市红十字会也希望能借此次展出之机,得到更多收藏爱好者和爱心人士的关注,并让更多民众了解红十字精神、参与到人道主义事业当中。
本次特展虽为期一个月,但太原市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有计划在今年,策划设计以“图说红十字、物见红十字、体验红十字、研学红十字”为内容,打造兼具文化教育传播、生命体验感悟、研究研学为一体,具有文物特征、太原特色的一流红十字文化传播教育基地,实现红十字史料(文物)展陈+红十字生命教育体验+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红十字文化研学等综合功能,让广大市民了解红十字精神。
一位名为张力的小学生在参观展览之后告诉记者,“以前觉得红十字就是献血,现在才知道它见证了整个民族的救亡图存。”张力的父亲表示,“文物比课本更鲜活,孩子们能触摸到真实的历史温度,希望博物院多多举办这样的展览,我们作为家长也非常愿意带孩子来长长见识甚至是做一名志愿者。”
精神传承:生命教育的深度实践
红十字文化伴随着红十字运动产生,历史悠久。太原市红十字会相关人士表示,开展红十字青少年工作,向学生传播红十字文化,弘扬与传承“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是红十字会的责任,也是其工作重点之一。
据记者了解,每年4月1日,山西医科大学、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太原市卫生学校等医学类院校的学生,都会参加由太原市红十字会组织的遗体及器官捐献的缅怀活动,以此来体悟对生命的敬畏及救死扶伤的责任。有参与过遗体捐献缅怀活动的学生表示,“看到那些捐献者的故事,让我更加理解‘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含义,医学的温度不仅来自技术,更来自对生命的敬畏。”
2024年11月,太原市第十九中学成立了学校“红十字会”并开展工作,这正是红十字精神代际传递的生动注脚。
透过山西博物院穹顶玻璃,夕阳洒在红十字标志上,折射出温暖光芒。展柜中泛黄的资料、磨损的急救箱、斑驳的纪念章,不仅仅是器物,更是一代代红十字人用生命书写的“信物”——它们证明,在战争、瘟疫与天灾面前,人性的善永远比恶多走一里路。
这场汇集千余件珍贵文物的展览,不仅构建起一座连接历史与当下的精神桥梁,也让“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本版稿件由本报见习记者金祎袂采写)
3月26日起,由太原市红十字会主办,为期一个月的“史海撷萃 人道之光”红十字文化史料陈列展在山西博物院正式开展。本场展览汇集了邮票邮品、衣帽物品、任命文书、会员证章、袖章标识、纪念徽章、报刊书籍、文件资料、装备器械、照片挂图等十类、1000余件红十字文化史料,再现了时光长河中那些被血泪与汗水浸润的片段,见证了红十字运动跨越世纪的人道主义历程。
文明对话:当博物院遇见红十字
走进山西博物院,巨型红十字标志如火焰般跃动于侧厅墙面。诞生于战场的国际红十字运动,历经160余年发展,已从战场救护延伸至公共卫生、灾害救援、生命教育等多元领域。在中国,从1904年上海万国红十字会成立到抗战时期医疗队跨越封锁线,从唐山大地震的紧急救援到新冠疫情期间的物资支援,一件件文物见证着中国红十字会的百年历程。
此次展览通过200余幅历史照片、300多件文书资料、500余件实物,呈现出红十字运动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
不同于常规历史展的线性叙事,本次展览在沿用传统博物馆的“玻璃柜+说明牌”形式之外,还将红十字精神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体验。太原市红十字会专门设立应急救护体验区,配备自动体外除颤仪教学机,让观众在模拟操作中掌握急救技能。
时空交响:文物里的生命史诗
在文件资料类区域,1924年中国红十字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册静静地躺在展柜中,吸引观众驻足。“布衣将军”冯玉祥在扉页写道“心精力果 众志成城 救人无算 分会如林”,这件展品证明了中华文明救死扶伤的传统从未断绝。
最震撼的莫过于器械装备类区域,这个展区主要展示了相关国家的红十字工作人员在战地救护中的用品。其中一件1938年制作的“中国红十字会救护队”棉袍,它的袖口处依稀可见点点血迹与火药灼烧过的痕迹。
在照片挂图类区域,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定格历史瞬间,它们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重要桥梁。抗战时期红十字医护人员的诊疗照片、上海红十字会编印的急救挂图、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及部分地方红十字会卫生员的救护训练教材……每张照片背后都藏着一个用血泪铸成的救护之心,照片上的他们,是真正的“白衣天使”。
文化火种:打造永不落幕的展览
本次展览的文物,在征集过程中堪称一场“文化抢救行动”。两年前,太原市红十字会辗转联系到收藏爱好者高六模先生,高先生将珍藏的红十字袖章、民国时期的会员证等史料交由太原市红十字会进行展览。太原市红十字会也希望能借此次展出之机,得到更多收藏爱好者和爱心人士的关注,并让更多民众了解红十字精神、参与到人道主义事业当中。
本次特展虽为期一个月,但太原市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有计划在今年,策划设计以“图说红十字、物见红十字、体验红十字、研学红十字”为内容,打造兼具文化教育传播、生命体验感悟、研究研学为一体,具有文物特征、太原特色的一流红十字文化传播教育基地,实现红十字史料(文物)展陈+红十字生命教育体验+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红十字文化研学等综合功能,让广大市民了解红十字精神。
一位名为张力的小学生在参观展览之后告诉记者,“以前觉得红十字就是献血,现在才知道它见证了整个民族的救亡图存。”张力的父亲表示,“文物比课本更鲜活,孩子们能触摸到真实的历史温度,希望博物院多多举办这样的展览,我们作为家长也非常愿意带孩子来长长见识甚至是做一名志愿者。”
精神传承:生命教育的深度实践
红十字文化伴随着红十字运动产生,历史悠久。太原市红十字会相关人士表示,开展红十字青少年工作,向学生传播红十字文化,弘扬与传承“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是红十字会的责任,也是其工作重点之一。
据记者了解,每年4月1日,山西医科大学、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太原市卫生学校等医学类院校的学生,都会参加由太原市红十字会组织的遗体及器官捐献的缅怀活动,以此来体悟对生命的敬畏及救死扶伤的责任。有参与过遗体捐献缅怀活动的学生表示,“看到那些捐献者的故事,让我更加理解‘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含义,医学的温度不仅来自技术,更来自对生命的敬畏。”
2024年11月,太原市第十九中学成立了学校“红十字会”并开展工作,这正是红十字精神代际传递的生动注脚。
透过山西博物院穹顶玻璃,夕阳洒在红十字标志上,折射出温暖光芒。展柜中泛黄的资料、磨损的急救箱、斑驳的纪念章,不仅仅是器物,更是一代代红十字人用生命书写的“信物”——它们证明,在战争、瘟疫与天灾面前,人性的善永远比恶多走一里路。
这场汇集千余件珍贵文物的展览,不仅构建起一座连接历史与当下的精神桥梁,也让“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本版稿件由本报见习记者金祎袂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