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巡礼> 文章详情
特色书房:书香的历史坐标
来源:青少年创新科技网 时间:2025-04-27

  在山西省太原市,街角的老建筑里、景区的巷弄中、商场的角落处……数十座各具特色的城市书房成为这座千年古城的“文化会客厅”。这些嵌于城市肌理中的“精神驿站”,既是能随时推门而入的阅读空间,也是串联历史、科技与生活的文化枢纽。至今,这些城市书房年接待读者超百万人次,举办活动3000余场,让“书香”成为太原这座北方老城最温暖的注脚。

  随着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临近,记者实地探访了三条主题线路,解锁太原城市书房的多元魅力。

  线路一:建筑美学线——穿越时空的阅读圣殿

  从明清古建的雕梁画栋,到工业风空间的粗犷肌理,这条线路串联起太原的建筑记忆与现代审美。

  文瀛城市书房:文瀛湖畔的“知识穹顶”

  坐落于太原市最古老的公园——文瀛公园一隅的文瀛城市书房,如今早已成为“网红打卡地”。

  推开文瀛城市书房的木门,20米高的环形书墙如同一座知识的殿堂,穹顶下的彩绘依然保留着百年前天文馆的印记。临窗而坐,文瀛湖的波光透过落地玻璃洒在书页上,恍若“书中自有湖光色”。

  钟楼书院:三进大院里的晋商课堂

  钟楼书院位于太原市钟楼街120号。青砖灰瓦间,清代“三进大院”的格局完好如初。走进书院的文创区,晋商票号的复刻账本、汇票整齐陈列,仿佛能听见百年前算盘珠子的声响;二进院的木版水印体验区,游客正跟着师傅拓印晋商名言;三进院的古籍特藏室里,泛黄的《山西通志》静静“躺”在玻璃柜中。每到周末,这里的“晋商文化大讲堂”座无虚席,学者讲述乔家大院、日升昌票号的故事,让历史不再是书本上的字,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

  万科城社区书房:工业风里的“24小时书房”

  不同于前两座书房的古雅,万科城社区书房充满现代气息:挑高的空间里,裸露的水泥梁柱与暖光吊灯碰撞出独特的工业风,落地窗前的绿植墙如同一座“室内森林”。家住附近的李健常在这里待到深夜,“刷脸就能进,像自家书房一样自在。累了看看窗外的树影,阳光好的时候,连书上的字都跟着发光。”

  线路二:主题藏书线——从乡愁记忆到未来视野

  如果说建筑是书房的“骨架”,那么,藏书便是它的“灵魂”。这条线路上,每座书房都藏着独特的文化密码。

  狄村社区城市书房:狄仁杰故里的文化闭环

  在以一代名相狄仁杰故里命名的狄村社区,一座城市书房经常会吸引人们的注意。在狄村社区城市书房的显眼位置,“狄公文化展柜”里摆满了《狄仁杰断案传奇》《狄村史话》等书籍。管理员指着窗外说:“看完书步行五分钟就是狄仁杰文化公园,常有游客捧着书去看祠堂,回来接着读,书香和历史就这么连上了。”

  初心城市书房:村志里的乡愁记忆

  在小店区小店街道的初心城市书房一角,有一面挂满了粮票、布票、旧门牌的“乡愁记忆墙”,年过七旬的老人常常盯着《小店村志》里的老槐树照片出神,“这棵树就在村口,小时候爷爷坐在树下讲抗战故事,现在书里都记着呢。”

  这座城市书房收藏了全区12个乡镇的村史,成了年轻人了解家乡的“时光机”。

  太图城市书房万柏林区人才公寓馆:人才公寓里的“智慧驿站”

  在万柏林区人才公寓占地1500平方米的书房里,有近9000册图书和600余册期刊,涵盖党政、文学、历史、科技、教育、少儿等多个领域。

  在这里,最受欢迎的是党建VR专区,戴上设备就能“重走长征路”,感受雪山草地的险峻。红色影院定期播放《觉醒年代》等影片,成了青年人才的“充电站”。

  线路三:互动体验线——当书香邂逅科技与非遗

  在这条线路,阅读不再是“静悄悄的事”——你可以戴上VR眼镜潜入海底,也能跟着非遗传承人剪出晋商驼队。

  南寨公园城市书房:VR里的自然课堂

  走进位于太原南寨公园的城市书房,仿佛踏入了一个被自然环抱的知识殿堂。

  在这座城市书房的VR体验区,孩子们戴着设备“穿越”到热带雨林,看着蝴蝶从茧中蜕变,听着耳边的鸟鸣与流水声。户外的星空房每到夜晚就亮起望远镜,“夜观星象”活动让孩子们指着银河数星星,“原来书里说的北斗七星,真的长这样!”

  肆忆城市书房:榫卯结构里的非遗工坊

  在太原市万达广场南侧的城隍庙遗址偏殿,坐落着一间闹中取静的城市书房——肆忆城市书房,这座书房在顶部保留了古老的榫卯结构,在新中式装修风格的加持下,历史感与现代感在此碰撞,独具韵味。

  每到周六,这里都会变成“非遗教室”。太原剪纸传承人王银凤会手把手教游客,在红纸上剪出驼铃声声的晋商商队。晋阳中国结传承人杨葆彦则会教大家编织“盘长结”,“这些老手艺,得让更多人摸到、学会。”书房负责人介绍。

  南宫新华书店:商场里的“策展式书店”

  位于迎泽大街太原市工人文化宫东厅的南宫新华书店,是书店里极具空间美学与浓厚文化氛围的“颜值担当”。

  这座书店打破传统书店的布局,像美术馆一样定期举办主题展览:上周是“山西古籍珍本展”,这周又转身成为“科幻文学走廊”。18万会员在这里找到归属感,在这里不仅能买书,还能参加作家见面会、手工市集,书店成了朋友圈里的“网红打卡地”。

  不止于阅读:当书房成为文化会客厅

  除了三条主题线路,散布在太原街头的城市书房和书店其实各具风情。这些书房和书店,正在以自己的力量重塑这座城市的文化生态。

  在老太原人的记忆中,尔雅书店是一个无法磨灭的文化地标。过去,放学后的学生们常常相约于此,或是静静地阅读书籍,或是认真地完成作业,这里承载了无数人的青春记忆。如今的尔雅书店在重装后更加明亮,学生们放学后仍喜欢来这里写作业。

  位于太原市小店区亲贤长风商圈茂业天地附近的锦绣书局,咖啡与阅读空间结合,为读者打造了一处繁华商圈内的静谧天地。在这里,咖啡香与书香完美融合,人们会静下心来享受阅读的美好,弧形台阶上总坐着捧着书认真阅读的年轻人。

  在万象城的西西弗书店里,总有家长带着孩子在绘本区共读;咖啡区的上班族总是专注地盯着电脑,轻啜咖啡,手边还放着一本《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太原市华宇百花谷内,有座只听名字就很文艺范的书店——溪书屋,其装修同样极具文艺范——整体风格简约,以白色为主,分为上下两层。一层有靠窗长桌可供看书学习,书架中间有卡座可供大家坐下看书。藏书量大,纵深感强,让人一眼就会爱上。躲进这一处宁静,一本书便是整个世界。

  迎泽大街145号工行山西省分行A座一层,一座城市书房低调而隐秘,这里是太图城市书房工行山西分行馆,总面积250平方米,配备5000余册图书及30余个阅读席位。读者可在此享受自助办证、图书借还、通借通还等便捷服务,实现与太原市图书馆总馆的资源共享。藏书涵盖经典名著、经济管理、少儿读物等八大类目,这里同步设置了休闲阅读区和文化活动区。区别于传统图书馆,这个阅读空间创新推出“金融+文化”服务模式。除日常借阅外,这里还定期举办读书会、名家讲座、养生课堂等文化活动,并特别设置金融知识主题讲堂,打造老百姓家门口的“文化会客厅”。

  细节里的温度:从城市人情味到“精神后花园”

  在太原的城市书房,处处能看见对人的关怀:大部分书房都有无障碍通道、母婴室和应急医药箱,太原市图书馆南站·国贸T6分馆甚至设置了独立“哺乳舱”;针对老年人,赛马场书房开设“银龄课堂”,教他们用智能手机预约图书;针对残障人士,图书馆提供“送书上门”服务,志愿者每月带着盲文书籍敲响家门。

  更动人的是那些日常的温馨场景:文瀛书房的免费饮用水旁,总放着几副老花镜,方便忘带眼镜的老人;万科社区书房的绘本区,妈妈们带着孩子边读《山西童谣》边玩手偶;非遗体验课上,孩子们举着自己剪的“福”字,想要立马贴在书房的玻璃窗上。

  从景区到商圈,从社区到车站,太原的城市书房就像散落的明珠,用书香串起城市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在这里,古建筑不再是冰冷的文物,而是能触摸的历史课堂;科技不再是遥远的概念,而是拉近人与知识距离的桥梁;阅读不再是孤独的体验,而是融入生活的日常。在这里,每一次推门而入,都是一次与书香、历史、生活的温柔相遇。

(白金鑫)


  在山西省太原市,街角的老建筑里、景区的巷弄中、商场的角落处……数十座各具特色的城市书房成为这座千年古城的“文化会客厅”。这些嵌于城市肌理中的“精神驿站”,既是能随时推门而入的阅读空间,也是串联历史、科技与生活的文化枢纽。至今,这些城市书房年接待读者超百万人次,举办活动3000余场,让“书香”成为太原这座北方老城最温暖的注脚。

  随着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临近,记者实地探访了三条主题线路,解锁太原城市书房的多元魅力。

  线路一:建筑美学线——穿越时空的阅读圣殿

  从明清古建的雕梁画栋,到工业风空间的粗犷肌理,这条线路串联起太原的建筑记忆与现代审美。

  文瀛城市书房:文瀛湖畔的“知识穹顶”

  坐落于太原市最古老的公园——文瀛公园一隅的文瀛城市书房,如今早已成为“网红打卡地”。

  推开文瀛城市书房的木门,20米高的环形书墙如同一座知识的殿堂,穹顶下的彩绘依然保留着百年前天文馆的印记。临窗而坐,文瀛湖的波光透过落地玻璃洒在书页上,恍若“书中自有湖光色”。

  钟楼书院:三进大院里的晋商课堂

  钟楼书院位于太原市钟楼街120号。青砖灰瓦间,清代“三进大院”的格局完好如初。走进书院的文创区,晋商票号的复刻账本、汇票整齐陈列,仿佛能听见百年前算盘珠子的声响;二进院的木版水印体验区,游客正跟着师傅拓印晋商名言;三进院的古籍特藏室里,泛黄的《山西通志》静静“躺”在玻璃柜中。每到周末,这里的“晋商文化大讲堂”座无虚席,学者讲述乔家大院、日升昌票号的故事,让历史不再是书本上的字,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

  万科城社区书房:工业风里的“24小时书房”

  不同于前两座书房的古雅,万科城社区书房充满现代气息:挑高的空间里,裸露的水泥梁柱与暖光吊灯碰撞出独特的工业风,落地窗前的绿植墙如同一座“室内森林”。家住附近的李健常在这里待到深夜,“刷脸就能进,像自家书房一样自在。累了看看窗外的树影,阳光好的时候,连书上的字都跟着发光。”

  线路二:主题藏书线——从乡愁记忆到未来视野

  如果说建筑是书房的“骨架”,那么,藏书便是它的“灵魂”。这条线路上,每座书房都藏着独特的文化密码。

  狄村社区城市书房:狄仁杰故里的文化闭环

  在以一代名相狄仁杰故里命名的狄村社区,一座城市书房经常会吸引人们的注意。在狄村社区城市书房的显眼位置,“狄公文化展柜”里摆满了《狄仁杰断案传奇》《狄村史话》等书籍。管理员指着窗外说:“看完书步行五分钟就是狄仁杰文化公园,常有游客捧着书去看祠堂,回来接着读,书香和历史就这么连上了。”

  初心城市书房:村志里的乡愁记忆

  在小店区小店街道的初心城市书房一角,有一面挂满了粮票、布票、旧门牌的“乡愁记忆墙”,年过七旬的老人常常盯着《小店村志》里的老槐树照片出神,“这棵树就在村口,小时候爷爷坐在树下讲抗战故事,现在书里都记着呢。”

  这座城市书房收藏了全区12个乡镇的村史,成了年轻人了解家乡的“时光机”。

  太图城市书房万柏林区人才公寓馆:人才公寓里的“智慧驿站”

  在万柏林区人才公寓占地1500平方米的书房里,有近9000册图书和600余册期刊,涵盖党政、文学、历史、科技、教育、少儿等多个领域。

  在这里,最受欢迎的是党建VR专区,戴上设备就能“重走长征路”,感受雪山草地的险峻。红色影院定期播放《觉醒年代》等影片,成了青年人才的“充电站”。

  线路三:互动体验线——当书香邂逅科技与非遗

  在这条线路,阅读不再是“静悄悄的事”——你可以戴上VR眼镜潜入海底,也能跟着非遗传承人剪出晋商驼队。

  南寨公园城市书房:VR里的自然课堂

  走进位于太原南寨公园的城市书房,仿佛踏入了一个被自然环抱的知识殿堂。

  在这座城市书房的VR体验区,孩子们戴着设备“穿越”到热带雨林,看着蝴蝶从茧中蜕变,听着耳边的鸟鸣与流水声。户外的星空房每到夜晚就亮起望远镜,“夜观星象”活动让孩子们指着银河数星星,“原来书里说的北斗七星,真的长这样!”

  肆忆城市书房:榫卯结构里的非遗工坊

  在太原市万达广场南侧的城隍庙遗址偏殿,坐落着一间闹中取静的城市书房——肆忆城市书房,这座书房在顶部保留了古老的榫卯结构,在新中式装修风格的加持下,历史感与现代感在此碰撞,独具韵味。

  每到周六,这里都会变成“非遗教室”。太原剪纸传承人王银凤会手把手教游客,在红纸上剪出驼铃声声的晋商商队。晋阳中国结传承人杨葆彦则会教大家编织“盘长结”,“这些老手艺,得让更多人摸到、学会。”书房负责人介绍。

  南宫新华书店:商场里的“策展式书店”

  位于迎泽大街太原市工人文化宫东厅的南宫新华书店,是书店里极具空间美学与浓厚文化氛围的“颜值担当”。

  这座书店打破传统书店的布局,像美术馆一样定期举办主题展览:上周是“山西古籍珍本展”,这周又转身成为“科幻文学走廊”。18万会员在这里找到归属感,在这里不仅能买书,还能参加作家见面会、手工市集,书店成了朋友圈里的“网红打卡地”。

  不止于阅读:当书房成为文化会客厅

  除了三条主题线路,散布在太原街头的城市书房和书店其实各具风情。这些书房和书店,正在以自己的力量重塑这座城市的文化生态。

  在老太原人的记忆中,尔雅书店是一个无法磨灭的文化地标。过去,放学后的学生们常常相约于此,或是静静地阅读书籍,或是认真地完成作业,这里承载了无数人的青春记忆。如今的尔雅书店在重装后更加明亮,学生们放学后仍喜欢来这里写作业。

  位于太原市小店区亲贤长风商圈茂业天地附近的锦绣书局,咖啡与阅读空间结合,为读者打造了一处繁华商圈内的静谧天地。在这里,咖啡香与书香完美融合,人们会静下心来享受阅读的美好,弧形台阶上总坐着捧着书认真阅读的年轻人。

  在万象城的西西弗书店里,总有家长带着孩子在绘本区共读;咖啡区的上班族总是专注地盯着电脑,轻啜咖啡,手边还放着一本《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太原市华宇百花谷内,有座只听名字就很文艺范的书店——溪书屋,其装修同样极具文艺范——整体风格简约,以白色为主,分为上下两层。一层有靠窗长桌可供看书学习,书架中间有卡座可供大家坐下看书。藏书量大,纵深感强,让人一眼就会爱上。躲进这一处宁静,一本书便是整个世界。

  迎泽大街145号工行山西省分行A座一层,一座城市书房低调而隐秘,这里是太图城市书房工行山西分行馆,总面积250平方米,配备5000余册图书及30余个阅读席位。读者可在此享受自助办证、图书借还、通借通还等便捷服务,实现与太原市图书馆总馆的资源共享。藏书涵盖经典名著、经济管理、少儿读物等八大类目,这里同步设置了休闲阅读区和文化活动区。区别于传统图书馆,这个阅读空间创新推出“金融+文化”服务模式。除日常借阅外,这里还定期举办读书会、名家讲座、养生课堂等文化活动,并特别设置金融知识主题讲堂,打造老百姓家门口的“文化会客厅”。

  细节里的温度:从城市人情味到“精神后花园”

  在太原的城市书房,处处能看见对人的关怀:大部分书房都有无障碍通道、母婴室和应急医药箱,太原市图书馆南站·国贸T6分馆甚至设置了独立“哺乳舱”;针对老年人,赛马场书房开设“银龄课堂”,教他们用智能手机预约图书;针对残障人士,图书馆提供“送书上门”服务,志愿者每月带着盲文书籍敲响家门。

  更动人的是那些日常的温馨场景:文瀛书房的免费饮用水旁,总放着几副老花镜,方便忘带眼镜的老人;万科社区书房的绘本区,妈妈们带着孩子边读《山西童谣》边玩手偶;非遗体验课上,孩子们举着自己剪的“福”字,想要立马贴在书房的玻璃窗上。

  从景区到商圈,从社区到车站,太原的城市书房就像散落的明珠,用书香串起城市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在这里,古建筑不再是冰冷的文物,而是能触摸的历史课堂;科技不再是遥远的概念,而是拉近人与知识距离的桥梁;阅读不再是孤独的体验,而是融入生活的日常。在这里,每一次推门而入,都是一次与书香、历史、生活的温柔相遇。

(白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