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将在山西太原盛大启幕。在山西,“15分钟阅读圈”的打造、城市书房的兴起与数字阅读的普及,展现了这座文化大省浓厚的阅读氛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在全民阅读浪潮中,从耄耋老者到Z世代少年,从纸质书的摩挲到AI工具的跃动,不同代际的阅读方式正碰撞出奇妙的化学反应,在山西这片文化厚土上交织成网,勾勒出“阅读无界”的时代图景。
近日,记者走访了五位不同年龄的阅读者,让我们一起从他们的经历中品味全民阅读时代的书香之美。
耄耋老人:纸质书的“守灯人”
每天清晨6点,88岁的老人马致远已经戴上老花镜,在晨曦中细细品读泛黄的《易经》。他不足10平方米的书房如同一座微型典籍博物馆,堆叠着满满的报纸、国学典籍和历史传记。
“读书如吃饭,一天不读就心慌。”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语文教师,这位老人的阅读时光几乎与纸质书绑定。老人的手指划过泛黄的书页,书边空白处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批注,身旁的剪贴本里则整齐地收纳着几十年间剪下的报刊文章。直到现在,邻居家的小孙子每周都会帮他跑图书馆借书。尽管腿脚不便,他却始终相信“墨香能让人静下来”。
像马致远这样的“30后”读者,是纸质书的忠诚守护者。当被问及电子书与纸质书的区别时,老人笑着摇头:“电子屏太晃眼了,我这老古董脑子不好使了,操作不明白。”他最喜欢的仪式感,是在阅读的同时做读书笔记——这些读书笔记工工整整,蝇头小楷间隐藏着对知识的敬畏,在他眼里,“每一笔都是岁月的痕迹,这可是机器代替不了的。”
中年群体:数智时代的阅读“双重奏”
“每天晨练时听《郭林新气功》,做饭时听教育类节目,眼睛累了就听书。”56岁的退休教师马宏彩熟练地打开手机里的听书APP进行展示。她平时照顾一家老小琐事繁多,一边干活一边听书,既能学到知识又不会在干活时觉得枯燥。在她看来,听书能让她找回被家务“偷”走的时间。
马宏彩的阅读轨迹,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她每周必去一次书店,在书架间慢慢踱步,指尖划过书脊的触感,让她想起三尺讲台上的旧时光。但面对老花眼的困扰,她又成为听书平台的常客,“科技让阅读更自由了,以前查阅资料要跑图书馆,现在手机一点就能搜到答案。”短视频和微信公众号同样是她日常汲取知识的窗口,“几分钟就能了解养生小窍门,方便又快捷。”
作为“60后”“70后”群体的代表,马宏彩的阅读习惯折射出中年群体对科技的温和接纳——既保留着逛书店的情怀,又懂得利用电子阅读工具和碎片化时间去“听”知识。
职场青年:“碎片化”阅读中的深度追寻
“工作日、午休时用手机看网文,周末去实体书店泡一下午,这是属于我的‘阅读平衡术’。”28岁的心理教师王宁坐在学校的图书馆里,面前摊着一本《我与地坛》。这位高度近视的职场人,坚持用有限的时间使用纸质书陶冶自己的情操,“看电子书像被信息流裹挟,捧实体书才有‘我在读书’的实感,定期远离网络和社交,永远是沉淀自己的最好方式。”
作为“90后”职场人,王宁的阅读习惯充满矛盾:高度近视让她排斥电子屏,她却又依赖阅读APP打发自己的通勤时间;她极度反感AI语音的机械感,却喜欢文学APP的段落留言功能——“看到别人对某句话的评论,就像和无数个灵魂对话。”
王宁的选择,是当代青年群体的缩影——他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挤出时间阅读,有的用听书“磨耳朵”,有的在地铁上刷电子书,却始终都对纸质书怀有执念。“我愿意为知识付费。”她指着手机里的读书APP会员,“在纸媒逐渐没落的当代,坚持创作的文字工作者值得这些报酬,他们的心血值得被尊重。”但谈及阅读能否缓解职场压力,她不置可否,“书是避风港,但真正的疗愈来自与文字的深度共鸣,而非快餐式阅读。”王宁坦言。
Z世代:技术赋能下的“混搭式”阅读
在中北大学的图书馆里,24岁的研究生赵晓宇熟练地用AI工具生成《百年孤独》的人物关系图,屏幕上的思维导图清晰标注着布恩迪亚家族的七代变迁。“先用AI总结框架,再读原著时,会更聚焦细节。”
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研一学生,赵晓宇的阅读习惯像极了实验室里的“复合材料”——左手翻阅纸质书籍,右手划着平板查文献,嘴里还念叨着:“纸质书拿在手里更有感觉,一看就能沉浸进去,不像手机平板,一打开就忍不住刷短视频、聊微信,让人分心的东西太多。”
“逛书店是仪式感,读纸质书能让人专注,但科技让阅读更高效了。”赵晓宇习惯于用图书馆检索系统快速定位书籍,这样马上就能找到自己需要的纸质书,也使得她的学习效率更高了。
当被问到“更喜欢阅读电子书还是纸质书”时,赵晓宇笑着说:“纸质书是让你沉下心的‘老伙计’,科技是帮你省时间的‘好助手’,只要能读到喜欢的书,管它用啥方式呢?”
在赵晓宇这样的Z世代世界里,阅读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纸质书的墨香、电子书的便捷、AI工具的高效,就像实验室里不同性能的材料,最终总能拼贴成属于自己的阅读拼图。
少年群体:重压下的微光阅读
作为太原市某中学的初三学生,相浩然的阅读时间被课业压缩得像“晒干的海绵”——早上6点起床背单词,晚上11点还在赶数学卷子,“阅读?那得看作业写完没有。”
周末的午后是独属于这位“10后”少年的阅读时光。《明朝那些事儿》是他最近爱看的书籍,书房的飘窗成了他的读书角,阳光透过纱帘斜斜地铺在书页上,连翻页的手指都沾着暖金色。
父母对他的阅读管理堪称“松紧带式”,写完作业可以随便看,但绝不能碰电子设备。“我爸说手机像个大染缸,会把人的脑子泡软。”相浩然笑着模仿父亲的口吻。
当被问及理想中的阅读场景,他的眼睛瞬间亮起来,“要是有VR读书舱就好了!”他兴奋地比划着,“比如读《海底两万里》,能直接‘潜入’鹦鹉螺号,摸一摸玻璃窗外的发光水母;读《三体》时,还能体验四维空间折叠的感觉。”
尽管学业繁重,如今的相浩然仍坚持每天摘抄金句。他把《飞鸟集》里的“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写在铅笔盒上,把《老人与海》里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的经典语录贴在台灯底座。这些文字像散落的星星,在他的成长路上投下微弱却温暖的光。
从马致远的剪贴本到相浩然的VR眼镜,阅读的介质在变,但对智慧的渴求永恒。
(任皓羽)
4月23日,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将在山西太原盛大启幕。在山西,“15分钟阅读圈”的打造、城市书房的兴起与数字阅读的普及,展现了这座文化大省浓厚的阅读氛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在全民阅读浪潮中,从耄耋老者到Z世代少年,从纸质书的摩挲到AI工具的跃动,不同代际的阅读方式正碰撞出奇妙的化学反应,在山西这片文化厚土上交织成网,勾勒出“阅读无界”的时代图景。
近日,记者走访了五位不同年龄的阅读者,让我们一起从他们的经历中品味全民阅读时代的书香之美。
耄耋老人:纸质书的“守灯人”
每天清晨6点,88岁的老人马致远已经戴上老花镜,在晨曦中细细品读泛黄的《易经》。他不足10平方米的书房如同一座微型典籍博物馆,堆叠着满满的报纸、国学典籍和历史传记。
“读书如吃饭,一天不读就心慌。”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语文教师,这位老人的阅读时光几乎与纸质书绑定。老人的手指划过泛黄的书页,书边空白处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批注,身旁的剪贴本里则整齐地收纳着几十年间剪下的报刊文章。直到现在,邻居家的小孙子每周都会帮他跑图书馆借书。尽管腿脚不便,他却始终相信“墨香能让人静下来”。
像马致远这样的“30后”读者,是纸质书的忠诚守护者。当被问及电子书与纸质书的区别时,老人笑着摇头:“电子屏太晃眼了,我这老古董脑子不好使了,操作不明白。”他最喜欢的仪式感,是在阅读的同时做读书笔记——这些读书笔记工工整整,蝇头小楷间隐藏着对知识的敬畏,在他眼里,“每一笔都是岁月的痕迹,这可是机器代替不了的。”
中年群体:数智时代的阅读“双重奏”
“每天晨练时听《郭林新气功》,做饭时听教育类节目,眼睛累了就听书。”56岁的退休教师马宏彩熟练地打开手机里的听书APP进行展示。她平时照顾一家老小琐事繁多,一边干活一边听书,既能学到知识又不会在干活时觉得枯燥。在她看来,听书能让她找回被家务“偷”走的时间。
马宏彩的阅读轨迹,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她每周必去一次书店,在书架间慢慢踱步,指尖划过书脊的触感,让她想起三尺讲台上的旧时光。但面对老花眼的困扰,她又成为听书平台的常客,“科技让阅读更自由了,以前查阅资料要跑图书馆,现在手机一点就能搜到答案。”短视频和微信公众号同样是她日常汲取知识的窗口,“几分钟就能了解养生小窍门,方便又快捷。”
作为“60后”“70后”群体的代表,马宏彩的阅读习惯折射出中年群体对科技的温和接纳——既保留着逛书店的情怀,又懂得利用电子阅读工具和碎片化时间去“听”知识。
职场青年:“碎片化”阅读中的深度追寻
“工作日、午休时用手机看网文,周末去实体书店泡一下午,这是属于我的‘阅读平衡术’。”28岁的心理教师王宁坐在学校的图书馆里,面前摊着一本《我与地坛》。这位高度近视的职场人,坚持用有限的时间使用纸质书陶冶自己的情操,“看电子书像被信息流裹挟,捧实体书才有‘我在读书’的实感,定期远离网络和社交,永远是沉淀自己的最好方式。”
作为“90后”职场人,王宁的阅读习惯充满矛盾:高度近视让她排斥电子屏,她却又依赖阅读APP打发自己的通勤时间;她极度反感AI语音的机械感,却喜欢文学APP的段落留言功能——“看到别人对某句话的评论,就像和无数个灵魂对话。”
王宁的选择,是当代青年群体的缩影——他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挤出时间阅读,有的用听书“磨耳朵”,有的在地铁上刷电子书,却始终都对纸质书怀有执念。“我愿意为知识付费。”她指着手机里的读书APP会员,“在纸媒逐渐没落的当代,坚持创作的文字工作者值得这些报酬,他们的心血值得被尊重。”但谈及阅读能否缓解职场压力,她不置可否,“书是避风港,但真正的疗愈来自与文字的深度共鸣,而非快餐式阅读。”王宁坦言。
Z世代:技术赋能下的“混搭式”阅读
在中北大学的图书馆里,24岁的研究生赵晓宇熟练地用AI工具生成《百年孤独》的人物关系图,屏幕上的思维导图清晰标注着布恩迪亚家族的七代变迁。“先用AI总结框架,再读原著时,会更聚焦细节。”
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研一学生,赵晓宇的阅读习惯像极了实验室里的“复合材料”——左手翻阅纸质书籍,右手划着平板查文献,嘴里还念叨着:“纸质书拿在手里更有感觉,一看就能沉浸进去,不像手机平板,一打开就忍不住刷短视频、聊微信,让人分心的东西太多。”
“逛书店是仪式感,读纸质书能让人专注,但科技让阅读更高效了。”赵晓宇习惯于用图书馆检索系统快速定位书籍,这样马上就能找到自己需要的纸质书,也使得她的学习效率更高了。
当被问到“更喜欢阅读电子书还是纸质书”时,赵晓宇笑着说:“纸质书是让你沉下心的‘老伙计’,科技是帮你省时间的‘好助手’,只要能读到喜欢的书,管它用啥方式呢?”
在赵晓宇这样的Z世代世界里,阅读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纸质书的墨香、电子书的便捷、AI工具的高效,就像实验室里不同性能的材料,最终总能拼贴成属于自己的阅读拼图。
少年群体:重压下的微光阅读
作为太原市某中学的初三学生,相浩然的阅读时间被课业压缩得像“晒干的海绵”——早上6点起床背单词,晚上11点还在赶数学卷子,“阅读?那得看作业写完没有。”
周末的午后是独属于这位“10后”少年的阅读时光。《明朝那些事儿》是他最近爱看的书籍,书房的飘窗成了他的读书角,阳光透过纱帘斜斜地铺在书页上,连翻页的手指都沾着暖金色。
父母对他的阅读管理堪称“松紧带式”,写完作业可以随便看,但绝不能碰电子设备。“我爸说手机像个大染缸,会把人的脑子泡软。”相浩然笑着模仿父亲的口吻。
当被问及理想中的阅读场景,他的眼睛瞬间亮起来,“要是有VR读书舱就好了!”他兴奋地比划着,“比如读《海底两万里》,能直接‘潜入’鹦鹉螺号,摸一摸玻璃窗外的发光水母;读《三体》时,还能体验四维空间折叠的感觉。”
尽管学业繁重,如今的相浩然仍坚持每天摘抄金句。他把《飞鸟集》里的“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写在铅笔盒上,把《老人与海》里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的经典语录贴在台灯底座。这些文字像散落的星星,在他的成长路上投下微弱却温暖的光。
从马致远的剪贴本到相浩然的VR眼镜,阅读的介质在变,但对智慧的渴求永恒。
(任皓羽)